新华社郑州1月23日电 题:“既简单又热闹,既节省又不丢面子”——河南长葛市“百姓食堂”引领农村聚餐新风俗
张文豪
“儿子的婚礼办在‘百姓食堂’,既简单又热闹,既节省又不丢面子。”1月22日,河南省长葛市后河镇闫楼村“百姓食堂”里的一场婚宴,让村民闫福申高兴地直竖大拇指。
临近春节,外出打工的儿子回家结婚,66岁的闫福申忙得团团转。让他没想到的是,村里红白理事会主动上门送服务,提出可以在“百姓食堂”办婚礼,很多自己没想到的事儿,他们都帮他办好了。
“百姓食堂”提供了婚礼场地,婚宴所需桌椅等设施也一律免费;镇里厨师协会派来了大厨,从食材选购到菜品上桌没让闫家人操心;食药监局监管所来了工作人员,对食堂卫生和食品安全全程督导;村里腰鼓队也来到了食堂大院,免费为婚礼进行腰鼓表演……
薄薄的红毯,简单的背景布,没有婚礼台,没有伴郎伴娘,在阎楼村党支部书记、村红白理事会会长闫东峰的证婚词中,一对新人在“百姓食堂”喜结连理。
“两个人走在一起,关键是要感情好。婚礼规格高不高、场地好不好,对我来说不重要。”家住长葛市县城的新娘王华,谈起“百姓食堂”中的婚礼,觉得“简单、大方”,她和家人都很满意。
闫东峰告诉记者,百姓食堂由一个废旧小学改造而成,有标准化厨房3间、大餐厅6间、小餐厅3间、户外帐篷2顶,很好地解决了村民在家办婚礼场地有限、人手不足、卫生一般等问题,成为村里办理红白事的集体聚餐场所。
“以前有村民办宴席喜欢攀比,张家摆10桌,李家就要摆20桌,为了‘面子’伤了‘里子’。”闫东峰说,百姓食堂提倡喜事新办、白事简办,每桌规定在450元以下,水费全免,事主只需承担电费、燃气费并在就餐结束后打扫卫生。自2016年6月启用至今,闫楼村百姓食堂共办理婚宴6起、满月宴16起,有喜事招待去村里百姓食堂逐渐成了村民的共识。
“风俗的形成不在一朝一夕,移风易俗也不能一蹴而就。如何有效地倡树时代新风、培育文明风尚,我们还在认真摸索。百姓食堂是一些村红白理事会开展移风易俗工作中的一个自选动作,目前来看在农村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我们正在进一步倡导。”长葛市委宣传部长郑永辉说。
如今,长葛市20多个村庄结合本村实际,相继成立了类似于“百姓食堂”的农村集体聚餐场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