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安1月29日电 题:村容变美了,致富有路了,青年留下了——陕西省洋县岩丰村脱贫攻坚见闻
新华社记者陈晨
隆冬时节,记者来到秦岭深处的岩丰村采访。一场纷纷扬扬的瑞雪把这里装扮得银装素裹。农户家新贴的春联、窗花,透出年的味道。嬉闹的孩童三五成群点起鞭炮,又捂着耳朵四散跑开,留下噼里啪啦之声在山间回响。
抖落身上的雪花,63岁的文会玉走进修葺一新的家,堂屋火炉上炖着的土鸡香味正浓。看到母亲进来,陈昌明往炉膛里多塞了几根柴,屋里很快温暖起来。
这个年,文会玉过得舒心。去年这时候,她全家还生活在年久失修的土坯房里,靠2亩玉米地过活,是村里典型的贫困户。也是在这一年,对口包村的陕西省公安厅帮助她家修缮了祖屋,干部免费送来500只鸡苗,还补贴她家栽上了白芨、猪苓等中药材。元旦过后,文会玉卖掉250只鸡收入1万多元,全家终于告别了贫困。
“现在日子有奔头了,我也不出去打工了,在家里就能致富。”陈昌明夹了一块鸡腿到母亲碗里,咯咯憨笑起来。
文会玉家的变化,是岩丰村脱贫攻坚的生动样本。位于秦岭腹地的陕西省洋县华阳镇岩丰村山大沟深、经济薄弱,是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区典型的贫困村落。2015年时,村子尚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4户103人。驻村第一书记、陕西省公安厅干部刘翼飞至今仍清楚地记得3年前他第一次到村时见到的贫困样貌。
刘翼飞说:“村子有多穷?当时流传的一句顺口溜很能说明问题:村头村尾土坯房,入户一脚烂泥巴。刮风下雨常停电,要找信号山上爬。”
穷是症状,得找到病根。一番调研后刘翼飞发现,因病、因学致贫是村里贫困的主因,但根源还是没有致富的产业。这不,刘翼飞和包扶单位开出了一味治标又治本的“药方”——
近期为贫困户免费提供鸡苗和猪苗,当年可见效益;中期补贴村民种植中药材,3年后挂果丰收;长期通过项目带动,种植经济作物、发展乡村旅游,实现稳定增收。
可谁曾想,习惯了在土里刨食的乡亲们,竟冷眼看着上门帮扶的干部,甚至说起了风凉话:“净搞些虚套套,还不如送些钱。”
群众没心气,党员要带头。刘翼飞赶紧召集村里的党员开会,要给群众做个样子。村主任谭李文成立起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带头种起猪苓、白芨,几名党员也纷纷养起土鸡。群众这才放下成见,半信半疑接受了干部的帮扶。
“公安厅干部送来的50只土鸡,我学着养,到年底竟然卖了2000多元。”说起自家的脱贫过程,赵翠娥不好意思地摸摸后脑勺。尝到甜头后,今年她还准备扩大养殖规模。
“现在为啥有信心了?”记者问道。
“有干部给咱撑腰,那还怕个啥。”赵翠娥答得爽利。
短短几年间,靠着包扶单位和当地政府争取来的项目,岩丰村的面貌焕然一新。记者沿着新建的文化广场走进村子深处看到,水泥路通到家家门前,许多农户的屋舍修葺一新。村民家的蜂箱和香菇大棚立在村道两旁,地里种上了山茱萸、猪苓等中药材,不时有土鸡悠闲地穿梭其中。
村党支部书记严顺礼说,依靠养猪鸡羊、养蜂和发展中药材、香菇等产业,贫困户人均增收2000余元。2016年,全村有10户贫困户脱贫,余下的今年将全部摘帽。
村容变美了,致富有路了,村里的年轻人也留下了。27岁的李杰将记者迎进电商小屋,货架上的山货琳琅满目。“我注册了网店,年后就把这些特产卖到城里去。”去年7月,在外工作4年多的他回到家乡,准备撸起袖子大干一场。如今,他的同龄人已有近20人返回村里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