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网讯(记者 齐云 吴吟溪)2月17日上午,武汉市长万勇与政协委员协商座谈会上,各市政协委员们围绕经济发展、创新驱动、对外开放、城市生态、社会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
市政协委员王立辉:用全球性思维建设长江新城
王立辉表示,实现“服务中部,链接全球”的目标,武汉须克服“一城独大、大而不强,高端服务功能不足,辐射带动作用不强”的短板。
王立辉认为,“长江新城”的规划建设是武汉承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打造城市发展新增长极,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城市形象的需要。因此,“长江新城”应在高度聚集城市总部经济、金融、商务、专业服务等要素的同时,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的经济和产业融合发展,形成辐射带动效应。”
王立辉建议,“长江新城”规划建设须具备全球的眼光,邀请国内外一流的专家学者,借鉴世界级城市高端服务产业聚集区的发展经验,突出各要素资源的高度聚集,高规格、高密度规划开发。明确全市功能区发展定位,从服务功能、资源禀赋和产业特性等方面,实现“长江新城”与现有各大服务功能区的协同发展。
市政协委员上官莉娜:优化武汉市产业体系与空间布局
上官莉娜分析了武汉市现有产业空间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国际领先的制造业基础雄厚,但国际化职能的服务业发展不足、空间统筹缺乏;具有创新人才优势,但创新产业控制影响力和创新空间供给不足;具有广袤的中部市场规模优势,但城市群腹地产业支撑不足。
为此,上官莉娜建议,为适应现代国际城市“产业集群、平台服务、创新控制”的要求,构建“制造业支撑、服务业转型、创新产业引领”的产业体系;为支撑现代国际城市“中央活动区、外围产业群”空间要求,建立“中央国际服务核+主城专类服务中心+外围制造业板块+创新产业网络”的多中心网络化产业空间格局;为建立支撑现代国际城市发展的城市群产业腹地,进一步强化武汉市区域优势和区域影响力。
市政协委员过文俊:率先设立全国首家PPP交易中心
过文俊表示,在武汉率先建设PPP交易中心,有利于完善退出机制,提高PPP项目的落地率;有利于发挥PPP项目中标联合体内不同业态社会资本方各自的比较优势,并培植与PPP相关的公共服务外包行业发展;有利于防范PPP“一级半市场”灰色融资引致的地方债务风险;有利于通过这一新型要素市场,增强武汉建设中部区域金融中心的实力;有利于通过这一金融创新“招大商”,吸引社会资本助推“长江新城”基础设施建设。
过文俊认为武汉建设PPP交易中心有可行性,武汉金改方案和自贸区先行先试政策均鼓励发展区域性要素市场:武汉拥有助推PPP二级市场发展的良好金融生态;武汉及湖北的PPP项目入库规模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武汉PPP行业协会及PPP智库建设均在全国处于先进水平。
为此,过文俊建议,尽快搭建武汉PPP交易中心的筹建班子,按照国家关于PPP项目投资退出机制以及区域性交易场所建设的主要政策法规,加快设计武汉PPP交易中心的运行方案;争取省政府金融办等相关部门的支持,尽早获得武汉PPP交易中心的批复文件;在全球范围招聘优秀管理团队;出台相关政策扶持这一新型要素市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