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网讯(记者 毕婷 通讯员 丁燕 祝晨)由于年代久远、环境变化,一些出土的青铜器或被侵蚀或已残破,近三年武汉博物馆修复了300余件(套)青铜器。7月17日,武汉博物馆特开馆藏青铜器保护修复成果展,展出200余件修复后的青铜器。

佛祖师 修复前

佛祖师 修复后
本次展览分为“病害·医方”、“如琢·如磨”、“古法·今术”、“人生·追求”四个部分,分别介绍了常见青铜器病害及修复原则方法、青铜器的典型修复案例,展示了青铜器修复的工艺和技法以及修复人员的工匠情怀。

瑞兽葡萄纹镜修复前

瑞兽葡萄纹镜修复前后
武汉市非遗传承人、著名青铜器修复专家胡家喜表示,一件青铜器修复的时长,与修复难度有关系。“一般来说,青铜器修复过程包括前期采集资料,记录基本信息、去锈、清洗、整形、补配、塑型等等多个步骤。最难的步骤是整形。”
“这两件铜盏保护修复前均缺器盖,经过经过查阅资料和细致比对,发现随州博物馆藏有一件与此盏几乎一样的青铜盏,故同对方商借,以随州铜盏的器盖为模,用铜铸造出了补配器盖,完成了这两件铜盏的保护修复。”胡家喜表示。

敦修复前

敦修复后
武汉博物馆一张青铜敦图引起记者注意,据胡家喜介绍,该青铜敦保护修复前仅存残片5块,且残片变形,经过拼对,发现这5块残片仅能拼出器盖的一部分,于是修复人员将残片逐一矫形,焊接成为一整块,再利用器盖的对称性翻模补全残缺部分。
“这件敦形制稍有不同,它的下半部分是下承三兽蹄形足,而非器盖部分的三环耳。为了补配足,还特意借来麻城市博物馆的一件器形一样但尺寸稍小的敦,以其足为模,通过泥塑、翻模、浇铸,制作出了补配足,并将器物完整器形补全。”胡家喜表示。
据了解,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1月结束。
责编:朱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