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聊一会儿】马拉松不是广场舞,我们为什么要“找虐”
2017-09-19 10:10:00 来源:人民网

65750_500x500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大家好,我是党报评论君。昨天,一年一度的北京马拉松落下帷幕,从天安门到鸟巢四十多公里的赛道上,3万多名参赛选手和无数志愿者、观众一起见证了这一全国跑步爱好者的盛会。评论君也参加了今年的马拉松,在经过四个多小时的跋涉后顺利抵达终点。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马拉松这件事情。

事实上,这已经是我第四次跑完北京马拉松。完赛后一瘸一拐地回来时,我也在思考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像我一样“找虐”。四十多公里的连续奔跑,这期间会经历各种身体上的不适,会无数次产生停下来走一走的念头,会深切感到最后十公里的步履沉重,但这一切都抵挡不住人们的坚持,反而让马拉松这项运动更具有魅力。一年一度的马拉松对我来说恰如一种仪式,它在每一次意志消沉时重燃内心的渴望,在平淡的生活中提醒我还有一种战斗的人生。

马拉松起源于古希腊的希波战争,在1896年的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就确立为比赛项目。时至今日,马拉松早已经褪去了战争的硝烟,变成全世界非常普及的长跑活动。在中国,以北马、上马等为代表的国际田联金标赛事有着几十年的历史,吸引了数十万人的参与,今年北马报名人数甚至达到创纪录的十万多人。与此同时,全国范围每年举办大大小小数百场马拉松比赛,不少人甚至出国跑马拉松,可见这一项运动在当下的火热程度。

有人将马拉松视作“中产阶级的广场舞”,认为中产阶级爱长跑,是想要通过苦修的方式掌握自己的身体、缓解精神的焦虑。我不太认同这种观点,因为它忽视了马拉松作为一种开放的活动,所具有的包容精神。作为竞技体育的一种,马拉松虽然聚集顶尖选手,但更多的是像评论君这样的业余爱好者。对比赛场地、训练场地的要求都不高,这使得几乎每个人都可以站上赛道,在漫长的奔跑中收获运动的感觉。昨天在秋日北京奔跑的,既有草根出生的顶级运动员,也有年过八旬的老年选手,有肌肉萎缩患者坐着轮椅奋力向前,也有视障患者在黑暗中跑完全程。我们或许没有顶尖运动员的资金支持和身体条件,但冲线的刹那,就已经是自己的冠军了。

从1981年北京举办第一届马拉松开始,36年的历程也折射出人们生活方式的变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夜跑大军”“健身一族”。马拉松火热的背后,除了对健康的追求,也反映着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实话实说,跑马拉松的过程非常枯燥无味,在无休止的迈步中,关注的可能只有自己嘭嘭的心跳声和短促的呼吸声,感受最直接的是从膝盖、脚踝各个部位传来的疼痛感。但你的心中始终有一个清晰的目标,有一个明确的终点,正是这种对目标的想象让你能够忍受过程的无趣并义无反顾的坚持。昨天,我遇到了一个六十多岁的大叔,从第一次跑马拉松时的勉强完赛,到今年三个多小时就跑完全程,在长达两年日复一日的坚持中通过严格训练,不仅实现了赛场上的目标,也培养了积极向上的人生心态。我想说的是,没有跑过这40公里,或许不足以谈马拉松。

进一步来说,这种对待人生的态度或许格外重要。前不久,泡枸杞的保温杯引爆中年危机的话题,在互联网上放大了这种集体焦虑感,但这并不能定格当下中国人的精神面貌。马拉松见证中国人的朝气,它告诉我们的是,在平凡人生中依然可以拥有不平凡的经历,在成长的阵痛中依然可以找到梦想实现的脚步,在时代变迁中依然能够满怀信心坚定向前。

这正是,人生如同马拉松,实现目标需坚持。大家晚安。(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思聊工作室桂从路)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