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不礼貌?微信时代的新社交礼仪|睡前聊一会儿
2017-09-22 22:37:00 来源:人民网

68119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大家好,我是党报评论君。

在微信一枝独秀的时代,书信只是遥远记忆中的浪漫,短信收件箱里最忠诚的朋友变成10086,而飞信在繁华落尽后只能奄奄一息。一个交流平台,塑造了独特的社会交往。聊天,不仅是“说什么”,也是“怎么说”。微信首页有句宣传词: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最近,网友总结出网络聊天的种种“新礼仪”,正可为注脚。

在古代,“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一封书信,浓缩着时间中积淀的情感,空间的距离反而让两颗心更近。而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即时送达,也没有一毛一条的资费和上限七十个字提醒你长话短说,速度和成本保证了数量。但话多就容易贫乏,所以文字、语音、图片、视频的联合刺激着人们的神经,延长了聊天时间。不得不承认,微信聊天已经无需抬头和落款,不用“Say Hi”和“Good bye”,睡一觉起来话题照样无缝衔接。多了便捷性,也少了仪式感,这或许是最根本的变化。

所谓礼仪,也不妨视为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照见的是一个时代的风尚,从来也并非一成不变。尽管网聊“礼仪”是年轻的用户约定俗成,并不普遍适用,对于老人甚至有些不可理喻。但从这些网络移民或者网络原住民共同的“行为取向”中,或许也能窥见人与人交往之时的“变”与“不变”来。

我们先来看看网络原住民的“礼仪”吧。

如果“>”表示优先级的话,那么发文字>发语音片段>语音聊天>视频聊天,因为只有发文字最不容易打扰对方。与面对面聊天不同,一方面,文字拖慢了聊天的节奏,容许思考时间,话题的开启和收束也就形成了特色。比如,“我要睡了”“我去吃饭了”或是“尬聊”后的礼貌刹车,您要非不识时务地问“下午三点还睡呢”,那就等着“呵呵”吧。另一方面,因为缺乏动作、神态、语气等线索,难以从文本捕捉人的细微情绪,容易产生误会。情侣间刮着鼻子骂句 “傻瓜”可谓终极狗粮,但要孤零零地把文字发过去,就有点像指着鼻子骂街了。所以补救方法就是招呼夸张的文字和表情,让人识别出你的情绪:

若使用表情,“笑哭了”、“捂脸笑”等具体而微、直击心灵的笑容更为喜闻乐见;进而衍生的斗图激发出大家的创作热情,情感无需含蓄,连文字都省了。

若使用文字:如:嗷嗷、噢噢、喔喔>哦哦>哦,生僻的字比平常的表达更能表现情绪起伏,“哦”的敷衍感隔着屏幕都能脑补出来;又如: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可乐程度逐渐下降,说“哈哈”已经离“滚”不远了。

聊天的方式变了,但说起来,这种种“礼仪”,仍然不过是想要传递情绪,想要表达感受,想让屏幕那一端的对方“听”到你或热切、或冷淡、或想热切却装作冷淡的心。网友们总结的“网聊礼仪”,甚至还让人有些心酸:交流便捷了,理解却还是如此之难,以致我们要不断地给自己“加戏”,才能在方寸屏幕间将自己更好地呈现。

太阳底下,没有新事。线上聊天与线下交际,或许都还是遵循着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如,及时回复能给人带来好感,尊重才是王道,真诚才值得信任。网友也有“差序格局”,置顶的是恋人,星标朋友最亲近,而学生家长群、租房群就仅仅是半熟脸的汇集,所以单身狗、考研狗等“狗”系列词汇,最好用于自嘲或熟人之间,以免引发“你才单身狗,你全家都是单身狗”的反击。进一步说,网聊礼仪也应由互联网空间延伸到相关的公共空间,如在公共场合记得用耳机听微信语音,不要在地铁上盯着屏幕傻笑。

这些“网聊礼仪”,诸如语音还是文字,几点发信息合适,事无巨细,可又有谁能把握好这个度呢?《左传》中有载,赵简子请教什么是“揖让”“周旋”之礼,子太叔回答说:“这是‘仪’,并非‘礼’。” 可见礼和仪并不一样。具体的仪节和表现,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但礼的原则和精神,尊敬他人,真诚以待,换位思考,注重场合,无论在孔子时代,还是互联网浪潮,都是颠扑不破的“金规则”。如此,方能“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正是:礼仪万千,存乎一心。大家晚安!(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出品文|石羚)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