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作业应该电子化吗?
2017-09-27 09:58:00 来源:人民网

“从开学到现在,孩子几乎每天都有手机上的作业。”近日,家住朝阳区的王女士抱怨说,由于孩子做作业的客户端在她的手机上,有时候她回家较晚,孩子也只能等着。现如今,老师通过网络布置家庭作业的现象越来越多,各种名头的作业客户端占据着家长的手机。

在客户端上做作业是为了追求更好的教学效果而主动创新的结果吗?恐怕不是。在教室上课、在纸上写字,学生受教和做作业的模式多少年来都未曾变过,怎么到了互联网时代,说变就变了呢?更重要的是,传道授业解惑,核心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回想儿时的学习记忆,很多人感慨的不仅是作业本上的对钩叉子,更有老师“优”“良”评分之下的细致评语和耐心讲解。布置作业过度依赖电子设备,师生关系从鲜活个体变为群里@来@去的符号,难免就会走向生疏。从这个意义上说,客户端的制作再智能、设计再精巧、内容再丰富,也不过是技术的呈现,无法取代师生之间的当面交流。

更值得注意的是,“家庭作业电子化”的背后或隐或现着资本的力量、商业的逻辑。据报道,一些APP开发者为了推广软件、吸引用户,都会选择和老师“分利”。其中更有规定,如果有30个学生绑定手机并完成6次以上作业,老师就可以获得10元话费,如果有90个学生完成,则可以获得30元话费。另外,如果老师邀请其他老师使用软件,双方均可以获得30元话费。这些“好处”还是为外人所知的,具体线下又会有怎样的“默契”,就只能靠大家想象了。“学生被老师推动,教育被商家绑架”构成了当前“家庭作业电子化”的运行逻辑,而这套逻辑与教书育人的教育逻辑并不搭调。

如何利用“互联网+”做好教育,根本出发点应在于实现学生利益的最大化和弊端最小化。就目前来看,用客户端做作业纵有高效、多样、资源丰富等优势,但令人担忧的一点是: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塑造出什么样的下一代,可能越来越不由教育者说了算,而是由客户端开发者说了算,由资本说了算。资本的逻辑之下,最优先考虑的显然不是如何将孩子教育得更好,而是如何赚取更多的利润。顺着这个逻辑走到极致,老师将不再属于学校,而是属于商家;学校也可以关门,只需在线教育。这会是笔者的一种过虑吗?

因为手机,人们面对面的交流已经越来越少了,就不要急着将学生也推到手机的那头了。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