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从哪里来”,是要从历史中找到答案,为的是不忘初心;寻问“到哪里去”,是要牢记使命,接力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回望“从哪里来”,前瞻“到哪里去”,更要找准当下的方位注目“到了哪里”——“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新方位,标注新坐标: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从新方位起跑,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方位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在这里汇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好明天从这里启航,新时代长征路从这里持续向前,直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彼岸。
在前辈们“接续奋斗”基础上,踏上“决胜期”起跑点,立于“历史交汇期”起跑点,几个重要时间节点将开启新征程:2018年,迎接改革开放40周年;2019年,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2020年,迎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1年,迎接建党100周年。改革行进40年之后,更需跋涉险滩、强渡深水区;新中国走过70年之后,尤需时不我待、马不卸鞍;建成全面小康,现代化强国目标召唤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建党100周年之后,新的百年激越风雨兼程,一往无前。
“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党的十九大期间,一家境外媒体形象地报道说:西方政党还在搞“拳击赛”,中国共产党却在跑“接力赛”!新方位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目标冲刺收官,是实现小康社会这场“接力赛”的最后一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第二个百年目标开局起步,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场新的“接力赛”的第一棒。
行百里者半九十。任何“接力赛”不会全是坦途,任何“攻坚战”不会没有荆棘。站在新方位、立于新起点,明得失、看进退,必须正视发展中的“变”与“不变”:“变”的是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1956年党的八大提出国内主要矛盾、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到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发生了根本性变革,落后的中国从“贫困”到“温饱”走向“全面小康”,积弱的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正在“强起来”;“不变”的是基本国情与国际地位,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因此,前行路上,要时刻准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
问题是发展的导向,也是前行的动力。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新时代,从新方位上起跑,盯着问题不松懈,咬定发展不松劲,一棒接着一棒跑,一件接着一件做,一年接着一年干,所有问题都将被奋斗的音符谱写成“美好生活”的进行曲。
跑好“接力赛”,要着力解决好人民“硬与软”两方面的“美好生活需要”。新方位上,“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些原来的“硬需求”不仅没有消失,还会不断出现“升级版”,必须不断满足人民对“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期盼。同时,还要不断满足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日益增长的“软需求”,维护人民的尊严、权利和当家作主的意愿,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跑好“接力赛”,要着力解决好“不平衡的发展”问题。目前,发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现为领域不平衡、区域不平衡、群体不平衡等方面。新方位上,面对领域不平衡,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着力推动经济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的平衡发展;面对区域不平衡,着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努力缩小东中西、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差距;面对群体不平衡,着力构建财富公平正义分配的良性机制与格局,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跑好“接力赛”,要着力解决好“不充分的发展”问题。纵向看,我国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但横向比,我国生产力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差距,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难题不少,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等。新方位上,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破除制约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不断提高发展水平、发展能力与发展绩效。以增进民生福祉为发展根本目的,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安徽日报评论部 曹显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