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记忆
2017-11-22 19:10:00 来源:人民网

1502122420249.png

对于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来说,2017年具有特殊的意义:1957年全国第一支乌兰牧骑苏尼特右旗建立,今年已有60个年头。更令队员们高兴的是,十九大后,他们怀着激动的心情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了汇报信, 在11月21日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

乌兰牧骑,是一个缩影,更是一种见证。乌兰牧骑,这支“红色嫩芽”的成长,见证着时代的进步,体现着民族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第一代乌兰牧骑队员伊兰老人回忆——

上世纪50年代,响应国家号召,全国各地纷纷建立起文化馆。而草原地广人稀,文化馆并不适合农牧区。根据牧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全国第一支乌兰牧骑在苏尼特右旗正式建立。

“刚成立那会儿只有九个人,伴随演出的就只有一些简单的乐器、道具和两辆马车,还有就是我们的队旗了。我们那会儿,赶着马车,走进牧区,夏天是高高的太阳顶在头上,冬天是厚厚的积雪陷住了马车,现在想想真是辛苦,可是当时并没有觉得。我们九个人,每一个人都是一专多能,只要想着能为基层群众演出,心里就特别激动。”……

img乌兰牧骑下乡199.jpg

图|乌兰牧骑下乡演出。

伊兰老人还告诉说,当时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与广大农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他们自编自演节目,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反映农牧区生活和广大农牧民的心声,鼓舞农牧民热爱家乡,热爱草原,从而更好的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当中。“我们演出的节目都是反映牧民生活的内容,比方说打草舞、接羔舞、剪羊毛舞,演的小品内容是在讲懒汉、不爱劳动的、或者是劳动模范啥的,所以很受欢迎。牧民称我们是玛奈乌兰牧骑(我们的乌兰牧骑)”

1964年,他们第一次迈上首都舞台、受到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接见。

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的讲述——

60年过去了,经历风雨的几代乌兰牧骑人始终保持传统,保持“一队多用”的特点,以演出、宣传、辅导和服务四大功能为宗旨,扎根在草原。

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在朱日和为广大官兵表演。资料图片 (2).jpg

图|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在朱日和为广大官兵演出。

现任队长孟克说:“我们的乌兰牧骑诞生于基层,文艺节目创作也来源于基层,在服务于基层的同时传承民族文化,让它发扬光大。”紧抓基层文化发展机遇,乌兰牧骑的队员们分成小组在牧民们生产闲暇时走下去,为他们表演精彩的民族节目宣传党的政策、科技知识等;同时抓住各苏木镇、嘎查每年举办当地那达慕、文化节等有利时机,主动参与进去,辅导他们编排节目,帮助基层文化站开展好牧民自己的演出。乌兰牧骑演出队还走进各驻地机关、部队、企事业单位、中小学校、社区进行业务辅导,并在举办各类活动中无偿提供设备、服装、乐器等,以此充分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乌兰牧骑的队员们平均每年深入农牧区演出百余场,平均年行程2万多公里。

半个多世纪以来,这支乌兰牧骑已累计深入牧区、厂矿、社区、部队及旗外演出达1万多场(次)。累计完成艺术创作近3000部,荣获各类作品奖600多部。

队员眼中的乌兰牧骑精神

如今的乌兰牧骑已从第一代的9人发展至现在的40人。每一代人都靠着不变的乌兰牧骑精神,树立好这面草原旗帜。

乌兰牧骑精神是什么?

今年已经56岁的队员乌力吉图依然奔赴在乌兰牧骑演出一线,他说,“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人民服务。这是一种情感的投入,更是一种精神的体现。”

“记得有一次赴边境嘎查演出,返程时车坏了,那个时候已经是晚上11点多,全车30多名队员没有更多的怨言,都在齐心协力想办法回家。有的队员是徒步走了20多里地回来的。最晚的有次日凌晨2点多回家的,特别辛苦,当时我上班不久,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大家任劳任怨,甘于奉献。从我内心来讲,不怕苦不怕累就是我们的精神。”年轻一代队员黄小云以此为骄傲。

草原上的乌兰牧骑。图片资料.jpg

图|草原上的乌兰牧骑。

近日,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正在区内各地巡演蒙古剧《生命之树》,以生动的形式讲述第一代乌兰牧骑队员的创业故事,以及他们对事业的热爱,对乌兰牧骑的热爱。(以上均为资料图片)(人民日报社中央厨房N度生活工作室 张枨 文馨)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