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需要全民共建
2017-11-29 17:15:00 来源:人民网

在长白山的茫茫林海中,“会跑的人参”常常跟人类“捉迷藏”;在神秘的雪域高原,雪豹妈妈为了小雪豹的生存直面危机、铤而走险;在高原藏区,汲取天地灵气的冬虫夏草因环境而蜕变……这些纪录片镜头捕捉的景象之所以能戳中人们的心窝,皆因我们对神秘的大自然心存美好的期待与向往,不愿其遭到哪怕是一点点的玷污与破坏。然而,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河流污染、土壤变质等破坏环境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何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留下“青山绿水”,守住“碧海蓝天”,成为社会发展中人们应该深思的问题。

众所周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中包括了对“青山绿水”“天蓝水清”等美好生态环境的期盼。过去,不论是资源过度消耗导致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制约,还是环保力量不足导致环境破坏无法迅速遏制,其根本原因还是发展不均衡、不充分。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实现这一期盼作出实践指导: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绿色发展的“着力点”是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报告提出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突出问题”即矛盾的主要方面,包括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等问题。这些大自然赋予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要素得到防治修复,是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发展相互适应、协调发展的前提。处理突出的环境问题不仅复杂棘手,而且任重道远。因此,不仅需要制定更为完备的法律法规,需要行之有效地严肃执法,更需要每位公民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去担负责任。“全民共治、源头防治”就是号召公众从袖手旁观者、甚至是环境污染者,变成环境保护的参与者、监督者、治理者,成为环境保护的“源头”,找准环境恶化的根源,“下狠手”“动真格”“求实效”,美好的生存环境才会最终得到改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些突出的环境问题得到了改善,取得了可喜成果。在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经过18年的不懈治理,涅槃重生。如今的塔里木河流域,重现绿色屏障的勃勃生机。在塔河流域,一个因人类而消失又因人类而新生的湖——台特玛湖,如今碧波荡漾、鱼翔浅底;为了避免黄沙湮没土地,精河县及相关部门大力开展防沙治沙工作,经过政府和各族群众多年的不懈努力,乌兰旦达盖沙漠终于穿上绿衣,成为当地群众致富增收的“聚宝盆”;在中央第八环境保护督察组向新疆移交的信访举报件中,水、噪声和大气污染等突出问题在“零容忍”的态度下得到立查立改,居民的生活环境得到大大改善……这些环保工作取得的成效都是动真碰硬、狠抓落实、坚持不懈取得的让新疆各族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改变,也是新疆各族人民向大自然回馈的真诚心意。

在笔者心中,一直有着这样一幅美丽的画面:一只白天鹅突然伸出脑袋闯入人类的镜头,此时此刻,落日、白天鹅与人一起被定格在这个美好时刻。其实,我们对于“美丽”的理解,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美,而“美丽中国”需要全民共建。(新疆日报评论部 刘婷)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