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很多人的朋友圈都被一个叫“悟空”的家伙刷屏了,顺带火了一把的还有一个听起来很深奥的名词——暗物质。
到底咋回事?
(图片:贺萌绘制)
简单来说,中科院最近开了个发布会,宣布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取得首批重大科学成果。科学家推测,火眼金睛的“悟空”可能“看”到了人们长期以来寻找的暗物质;也有媒体说,这会颠覆暗物质理论。总之,这绝对是2017年底的宇宙大新闻。
如果你对太空感兴趣,对中国的科技发展感兴趣,那接下来可能会问,“悟空”是哪里研制出来的?除了“悟空”以外,中国还有哪些很厉害的卫星?背后的团队是怎样一群人?
为此,大江东工作室走访了“悟空”的诞生地——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上面你的疑问,这篇文章为你一一道来。
悟空、墨子、北斗,这里的科研成果“惊艳”世界
地处上海张江园区的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是一个神奇的地方。
说它神奇,实在是因为它的成果太突出:卫星创新院筹建以来,共计发射25颗卫星,包括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天宫二号伴星等,一批“叫的响,数得着”的科研成果惊艳全球。
2017年,在习近平总书记新年贺词中提到的四项中国科技成果中,悟空、墨子、天宫二号伴星都是在这里诞生。10月,在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再次提到了悟空、墨子、天宫。
这些科研成果究竟有多厉害?我们简单列举下:
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首次采用星间链路与自主导航技术,解决了复杂星上时统问题;首次采用框架面板式结构,大大降低了整星重量;首次采用功能链设计理念,提高了整星的系统集成度。
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世界首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我国第一颗空间天文卫星。450kg平台承载1400kg载荷,大大节省了卫星研制和发射成本,并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科学数据。
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世界首颗量子科学试验卫星,圆满完成了星地大尺度空间量子通信和量子力学实验。
……
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越;从点的突破,到系统能力的提升,卫星创新研究院为我国科技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响亮成果的背后,是一群平均只有31岁的青年科学家
你可能无法相信,微小卫星的背后,是一个平均年龄仅31岁的青年科学家团队。
实不相瞒,笔者听到卫星创新院领导介绍这个数据时,惊讶地张大了嘴巴。很多同龄人还在浑浑噩噩时,年纪轻轻的他们,却与暗物质卫星、量子卫星、天宫二号伴随卫星等一个个航天领域的响亮名字紧密联系在一起。
一个优秀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背后有着一套成功的人才机制。我们来看看卫星创新研究院是怎么做的:
以人才驱动思想和竞聘机制为保障,全体员工“全部起立,重来一遍”;
按照任务的不同,以重大成果产出为导向,实行分层分类考评体系:跑项目的,关键看中了多少标拿了多少任务;做新技术的,则可以以3年为一个考核周期沉下心来做研究。
为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施行末位淘汰,通过末尾淘汰制,有的员工绩效成绩不高,可选择离开,或流动到其他更合适的岗位。
可见,这种机制并非走过场,而是“真刀实枪”的改革,在这支以年轻人为主的队伍中,成了实实在在的激励。
励志太空墙:“只要坚持,梦想总是可以实现的”
走进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能看到一面醒目的蓝色太空墙,墙上有已发射上天的卫星模型,包括悟空、墨子、天宫二号伴随卫星、碳卫星等“明星级”小卫星。每一位这里的职工都会骄傲地告诉来访者,“这上面都是我们成功研制并发射的卫星”。
让笔者印象颇深的,则是墙上的几个大字——“只要坚持,梦想总是可以实现的”。这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新年贺词中提到的话,写在墙上,更被牢牢地刻在科研人员的心中。
1992年出生的施琦毕业于南加州大学,年纪虽轻,已经在研究院微纳卫星研究所干了两年的微纳卫星总体设计工作,毅然放弃国外高薪工作,投身国家小卫星项目建设,施琦想的是自己的工作能和国家需求相结合,“有幸福能为国家发展出力,于我们年轻一代来说,是有意义的事情。”
从过去几年才发射一颗卫星,到现在一年可以发射15颗到20颗卫星;从卫星平台研制“跟跑”欧美国家到“领跑”世界,青年科学家团队正在不断突破现有技术,创造奇迹。
“只要坚持,梦想总是可以实现的”,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所在的上海,也正在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通过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积极抢占科技制高点、培育经济增长点、服务民生关注点,相信会有更多的成果在这里诞生。(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