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知乎】“修昔底德陷阱”怎么看?怎么破?
2017-12-14 16:06:00 来源:人民网

25867

2400多年前,西方文明发源地希腊爆发伯罗奔尼撒战争。对此,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认为,雅典的日益壮大引起斯巴达的恐惧,最终引发战争。近年来,一些西方学者以“修昔底德陷阱”来预测中美关系,认为中美两个大国难以跨越这一“陷阱”,最终必将走向冲突对抗。不久前,中美两国领导人在北京成功会晤,开启了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光明前景,同时也向世人证明,中美完全可以打破所谓“修昔底德陷阱”的历史魔咒,实现合作共赢。对于所谓“修昔底德陷阱”,我们应该怎么看、怎么破?针对这些问题,思享者邀请3位学者为您一一解读。

timg.jpg

伯罗奔尼撒战争.jpg

人物介绍:


头像.jpg


王义桅,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欧洲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中欧学术连线”(CEAN)主任、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上海外贸学院兼职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欧盟研究中心校外专家。


22.jpg


黄 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华美国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政治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美国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美国研究》主编。


333.jpg

叶自成,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主任、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中国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思享者:对于“修昔底德陷阱”,我们应当怎样认识理解?

黄 平:所谓“修昔底德陷阱”,并非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提出,他只是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写道,雅典的日益壮大以及斯巴达对于雅典之日益壮大的担心,使得二者爆发战争。近年来,一些西方学者借修昔底德之名表述自己对中国与美国之间可能发生冲突的担忧。这只是他们的一家之言,不能看作大国之间必有一战的规律,更不是什么国际关系的铁律。

叶自成:把“修昔底德陷阱”夸大为铁律,用到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之间的关系上,是一种目光短浅的陷阱思维。这种“修昔底德陷阱”思维是一种局部的、简单的、单一的思维方法,它忽略了世界全局性、复杂性、多样性等因素可能产生的影响。

一些西方学者以“修昔底德陷阱”预言中美关系,对中国发展壮大充满忧虑,这与西方国家长期处于国际规则制定者和世界秩序主导者的地位有关。长期处于主宰、支配地位,习惯于称霸,就会时时担心谁可能取代自己的霸权地位。怀有这种忧虑的人,即使不是杞人忧天,也是以己度人。

王义桅:近年来,一些西方学者沉溺于过时的国际秩序,用历史上的只言片语预测中美关系难以跨越所谓“修昔底德陷阱”,对中国发展充满疑虑。这是错误的,也是没有必要的。

一些西方学者认定,守成大国与新兴大国必有一战。这种逻辑就是“修昔底德陷阱”,这些西方学者认为中美关系也难以跳出这一逻辑。实际上,这是对发展中美关系的一种误导。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的,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

思享者:为什么说中美关系并不会走入“修昔底德陷阱”?

王义桅:中美关系根本不同于历史上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之间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快速发展既不是一种宗教性文明挑战另一种宗教性文明,也没有进入西方零和博弈轨道。中华文明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学习性,没有西方文明那种称霸世界的“普世文明”基因。实际上,中华文明从无主动挑战他国的基因。中国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从来不搞所谓“普世文明”和武力扩张。中美两国分别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不存在“老大与老二”的逻辑,也不会构成“修昔底德陷阱”预言的权力转移。最近几十年的国际关系演变证明,中国是现行国际体系的参与者、贡献者和改革者,而绝非对抗者、颠覆者。

黄平:从认识论看,即使历史上曾发生过强国相斗、国强必霸之类的现象,但不能据此推导出现在和今后一定会如此的结论。对于这种“因为曾经有过,所以必然还会有”的命题,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早已给出过有力反驳。

从历史事实看,近代以后,西方主导的世界秩序以“丛林法则”“零和博弈”为主基调,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没有发生过大国之间的全面战争。虽然世界上局部战争时有发生,但无论西方世界领导权从英国转移至美国,还是冷战结束、新秩序构建,都没有以暴力方式出现。中国延续改革开放以来的良好发展势头,持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尤其需要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

从当前和未来看,世界日益成为“地球村”。尽管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长乏力,贫富分化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各种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一些国家出现贸易保护、社会排外、政治保守等倾向,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并未改变,世界各国各地区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从中国与各国的关系看,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与美国等西方大国,还是与俄罗斯、印度等金砖国家,中国既没有主观意图也没有客观利益需要通过与其发生冲突来换取自身发展和安全。相反,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逐步走出一条完全可以跨越“修昔底德陷阱”的大国关系之路。

叶自成:当今世界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新特征。世界主要国家的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处理好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更多选择。在这种形势下,许多过去只能通过冲突甚至战争解决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调整经济关系得到解决或缓解。

实践表明,各国之间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越少,对彼此的了解越有限,就越容易作出简单化的错误判断,甚至掉进所谓“修昔底德陷阱”。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信息资源被高度共享,各种资源潜力被充分发掘。这有助于国与国之间增进了解,作出更合乎客观情况的判断,进而增进信任与合作。

思享者:未来,中美应怎样携手跨越“修昔底德陷阱”?

黄 平: 习近平主席指出,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因此,对于西方学者“修昔底德陷阱”的说法,我们并不认同,但可以将之视为一个重要提醒,做到未雨绸缪,加强同相关各方的沟通合作,促进互利共赢。

时下各国面临许多共同挑战和风险,人类求发展、求和平的基本诉求一致,而且经济发展机遇也是交汇的。用冲突、对抗、强权的办法解决争端的时代早已过去。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是各国人民共同的利益所在、责任所属、命运所系。

王义桅:中美两国需要在加强对话、增加互信、发展合作、管控分歧的过程中不断推进新型大国关系建设。面对日益增多的全球性问题与挑战,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两大经济体,对全球治理与全球经济增长肩负着重大国际担当。当前,中美两国在促进强劲和开放的全球经济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在稳定国际经济金融体系方面拥有诸多共同利益。

中美两国应抛弃意识形态领域的偏见和猜疑,寻求建立新型合作模式。应该说,中美两国在全球公域问题上的合作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是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必然要求。习近平主席指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美两个大国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全球发展繁荣方面拥有共同利益更多了,肩负责任更大了,合作空间更广了。对两国来说,合作才是唯一正确选择,共赢才能通向更好未来。双方应在处理国际问题中开展深度合作,让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加入中美两国共同朋友圈,一道为促进世界和平、稳定、繁荣作出更大贡献。

叶自成:中美两国应树立和而不同的理念,坚信文明只有多样才多彩、只有多彩才绚烂,共同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在平等相待、彼此尊重的基础上,各种文明之间应加强对话、虚心学习、交流互鉴。

一个民族要前进、要发展,就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也是跨越“修昔底德陷阱”的有效路径。(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享者工作室)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