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5次检查评比,形式主义要狠刹
2017-12-14 17:15:00 来源:人民网

提要

扶贫工作来不得半点“虚招”。越是攻坚期,越要实打实;考核力度越大,越要防范检查评比泛滥。拨正跑偏的检查评比,一方面要厘清思想认识,不能绕开贫困户来谈脱贫成效;另一方面要筑牢制度“防火墙”,提升检查评比针对性、真实性、实效性。

《经济参考报》近日报道,一些地方反映扶贫领域迎评迎检、填表报数、参会陪会过于频繁,有县级行政区半年内要接受2次“大检”、3次“小检”,如果第二次排名仍在后5位,其上级领导将被问责,让当地基层干部倍感压力。

WechatIMG2050

检查是一种必要的督促,评比是一种重要的激励。脱贫进入攻坚拔寨冲刺期,拖不得、慢不得,但也有基层存在扶贫工作不扎实、不到位的情况,少数还出现形式主义苗头。开展检查评比,目的就是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传导压力,激发动力,保障脱贫攻坚如期按质完成,无可非议。但凡事过犹不及,如上述报道半年检查评比有5次之多,主要是填报表格、制作展板等,难免浮于表面,不仅未能成为工作的“推手”,反而成为一种阻力,甚至衍生了新的形式主义,值得认真反思。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针穿。”基层干部肩上的扶贫脱贫担子原本就不轻,当迎评迎检成为头等大事,准备、迎接、招待占用大量时间、耗费大量精力,他们即便想多往贫困户家里跑,与帮扶对象一起寻找脱贫路径、研究脱贫办法,也分身乏术。有的驻村干部抱怨,为迎接各种检查,经常会议开到晚上十一二点,没时间走村入户。更要看到,形式主义检查评比必然遭到形式主义应付。压力之下,基层干部很可能为顺利过关而剑走偏锋,为规避责任而见招拆招,各种造假就可能堂而皇之地登场。有的干部“收买”贫困户以应付检查,乍听荒唐,细想令人深忧。如果这种虚招都能顺利实施,极可能导致真招实措被虚置、真金白银被浪费。正因如此,中央三令五申“扶贫工作必须务实,脱贫过程必须扎实,脱贫结果必须真实”,去年10月、今年7月,国务院扶贫办专门就解决扶贫工作中的形式主义问题印发了通知。

“政策好不好,要看群众笑不笑。”一个地方扶贫脱贫效果如何,应该不难分辨。如果考核扶贫脱贫效果都成了难题,还要投入大量资金,反复检查评比,甚至滋生形式主义,原因到底在哪?又暴露出什么?一是思想认识上有误区。比如,把督促激励工作的手段当成工作的目的,把汇报材料等同于工作业绩。殊不知,绕开贫困户来谈扶贫脱贫成效,任何检查评比都可能是“隔靴搔痒”,容易流于空泛、沦为过场。二是机制上存在障碍。毋庸讳言,一些地方相关考核重“大面”而轻细节,在“精准”上还有不少欠缺。比如,考核构成偏于单一,走访贫困群众往往只是“柔性指标”,第三方机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考核内容大而化之,没有充分考虑到不同情况,不能突出重点、体现差异……凡此种种,都给形式主义留下生长空间,甚至助长形式主义。

扶贫工作来不得半点“虚招”。越是攻坚期,越要实打实;考核力度越大,越要防范检查评比泛滥。拨正跑偏的检查评比,一方面要厘清思想认识——对扶贫的重视程度体现在部署、推进、督促的力度上,而不是检查评比次数的多寡;扶贫考核的核心是贫困群众的收入有没有增加、生活有没有改善、幸福指数有没有提高,而不是会议开得多不多、材料做得齐不齐、总结写得好不好。另一方面,要筑牢制度“防火墙”——完善考核体系,细化考核结构,优化考核内容,细化考核指标,并在实践中验证,使之契合实际、符合规律;强化社会监督,提升群众在扶贫工作考核中的发言权重、让第三方评估全程参与并监督业绩考核;建立针对形式主义的评估制度,对于造成严重后果的要实行问责追责。考核精准了,监督严格了,问责严厉了,才能提升检查评比针对性、真实性、实效性,让基层干部既有干事的压力,又有干事的动力;既获取真实的社情民意,又不空耗财政资金。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在同基层干部群众座谈时指出,基层的形式主义,根源不在下面,而是上行下效。因此,反对形式主义,决不仅仅是基层的事,也不只是基层干部群众的事,只有上下联动,特别是上面率先垂范,才能铲除形式主义生存的土壤。(安徽日报评论部 张永生)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