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爱“农家乐审美”?那是你不够了解乾隆爷
2017-12-15 13:25:00 来源:人民网

最近,随着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刷屏网络,200多年前的乾隆爷再度翻红。网上一度盛传一组雍正和乾隆时期瓷器的对比图,戏谑地称乾隆时期的瓷器风格为“农家乐审美”。

图片来自网络

一时间,吐槽乾隆的审美似乎成了一种时尚。但是自幼热衷古玩,常年与文学侍从、宫廷画家为伴,且享有良好艺术教育的“文学青年”乾隆,其艺术品位真的就只是下里巴人?今天小N就带大家一探究竟。

这次关于乾隆审美的讨论源于故宫博物院的一件镇馆之宝,即素有“瓷母”之美称的“各种釉彩大瓶”。

图丨各种釉彩大瓶。资料图片

该瓶烧制于清乾隆年间,高86.4cm,口径27.4cm,足径33cm。瓶洗口,长颈,长圆腹,圈足外撇。颈两侧各置一螭耳。器身自上而下装饰的釉、彩达15层之多。所使用的釉上彩装饰品种有金彩、珐琅彩、粉彩等;釉下彩装饰品种有青花;还有釉上彩与釉下彩相结合的斗彩。所使用的釉有仿哥釉、松石绿釉、窑变釉、粉青釉、霁蓝釉、仿汝釉、仿官釉、酱釉等。主题纹饰在瓶的腹部,为霁蓝釉描金开光粉彩吉祥图案,共12个开光,其中6幅为写实图画,分别为“三阳开泰”、“吉庆有余”、“丹凤朝阳”、“太平有象”、“仙山琼阁”、“博古九鼎”。另6幅为锦地“卍”字、蝙蝠、如意、蟠螭、灵芝、花卉,分别寓意“万”、“福”、“如意”、“辟邪”、“长寿”、“富贵”。瓶内及圈足内施松石绿釉,外底中心署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
  从烧造工艺上看,青花与仿官釉、仿汝釉、仿哥釉、窑变釉、粉青釉、霁蓝釉等均属高温釉、彩,需先焙烧。而粉彩、珐琅彩、金彩及松石绿釉等均属低温釉彩,需后焙烧。如此复杂的工艺只有在全面掌握各种釉、彩性能的情况下才能顺利完成。

清代乾隆时期历时60年,是封建社会发展的太平盛世。此时,由于乾隆皇帝嗜古成癖,对瓷器情有所钟,再加之督陶官唐英对景德镇御窑厂的苦心经营,一大批身怀绝技的名工巧匠汇集于景德镇,致使御窑厂的瓷器生产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达到前所未有的境界。特别是各种新奇的制品层出不穷,其工艺技术之高可谓鬼斧神工。就是这件被认为是“农家乐审美”的各种釉彩大瓶,却集各种高温、低温釉、彩于一身,集中体现了当时高超的制瓷技艺,传世仅此一件,弥足珍贵。

除“各种釉彩大瓶”以外,与其同属于“农家乐”风格的还有乾隆青花加紫云龙纹瓶。

图丨乾隆青花加紫云龙纹瓶。资料图片

该瓶高30.8厘米,口径8.7厘米,底径10.9厘米。瓶为撇口,束颈,鼓腹,腹下部渐收,圈足。外壁釉下青花绘如意纹、云纹及波涛海水纹,釉上用紫红色料绘九龙戏珠纹,底部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所饰群龙相互呼应,意趣盎然,戏游于云海中。

龙作为皇家天子的象征,历代瓷器都被赋予形态各异的龙纹,而且不同的瓷器上,龙纹的姿态也有所不同。乾隆之龙体态肥硕,角光鬓齐,五爪精美。各式各样的龙纹姿态、蔚为壮观的龙纹排阵,展现的是一种歌舞升平、国家昌盛的盛世之相。

乾隆:朕也不是只爱“农家乐审美”

看到这里想问,乾隆时期的所有瓷器都是如此瑰丽繁复、富丽堂皇吗?其实不然。乾隆款炉钧釉双耳三足炉同样烧制于乾隆年间,它却颇具前代两朝帝王的淡雅隽永之风。

图丨乾隆款炉钧釉双耳三足炉。资料图片

乾隆款炉钧釉双耳三足炉通高12cm,口径15cm,足距7.5cm。炉直口,口两侧对称置环形耳,短颈,扁圆腹,底下承以三个锥形足。外底刻划篆体“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内外施炉钧釉。
 在釉面密布蓝、绿相间的麻点纹,此种炉钧釉被称为素炉钧。它是在素坯上吹以翡翠色底釉(以氧化铜着色的粉彩颜料),再在面上吹以广翠色釉(以氧化钴着色的粉彩颜料),两种色釉经过窑火烧炼,相互交融,在釉表形成深浅、长短不一的垂流条纹,有的弯曲,有的垂直。由于釉中含有粉剂,故釉层厚而不透明。器内釉面明显呈现似山岚云气与斑点交混在一起的片状纹,层层排列整齐,是为炉钧釉瓷器的一大特征。

除此以外,造型端庄秀美的乾隆仿汝窑双系鱼篓尊也颇具文人素朴古雅的审美情趣。

图丨乾隆仿汝窑双系鱼篓尊。资料图片

乾隆仿汝窑双系鱼篓尊烧制于清乾隆年间,高11.2厘米,口径11.5厘米。器呈撇口,束颈,阔肩,底为三乳足。肩部有对称双系,腰下部有一周凸起的乳钉装饰。通体施仿汝粉青色釉,釉面有小开花纹。底部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此器又称“花囊”,造型端庄秀美,胎质细腻,釉面凝厚莹润,光亮平净,代表了清代乾隆时期的官窑制作水平。

而通体娇蓝、线条优美的孔雀蓝色玻璃长颈瓶甚至一度让小N误认为它是和雍正的柠檬黄直颈瓶同处一个时代,因为该瓶简洁的配色、古朴的造型,与大众意识中的乾隆瓷器颇为不同,更多的是雍正瓷器那般俊秀雅致、秀丽端庄。

13.jpg

图丨孔雀蓝色玻璃长颈瓶。资料图片

12.png

图丨柠檬黄直颈瓶。资料图片

孔雀蓝色玻璃长颈瓶高27.3cm,口径8.6cm。瓶微撇口,长颈,圆腹,圈足。通体为不透明孔雀蓝色玻璃,光素无纹饰。底中心处阴刻“乾隆年制”楷书款。此瓶系清宫造办处玻璃厂造,属皇家陈设品。该瓶器形端庄大方,线条流畅,色泽娇艳,表面平滑光亮,是乾隆朝独具风采的工艺美术品。

乾隆时期瓷器风格的转变,到底有多少源于乾隆的个人审美,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其实,乾隆时期之所以会出现不同于前代淡雅隽永之风的瓷器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这一时期,珐琅料的生产已经基本实现本土化。此外,通过紫禁城造办处和景德镇御窑厂技术人员的不断努力,瓷胎画珐琅的技术也有了实质性的发展。因此乾隆朝已经突破了技术和原料产能的束缚,着眼点更多的是如何追求创新与突破。这样的结果自然会引起瓷器外观风格的巨大转变,而这种转变到底有多少是源于乾隆的个人审美,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此外,乾隆时期与西方联系密切,来往频繁。因此,很多前代两朝帝王不曾接触过的西式外来元素也会有意无意地影响到乾隆时期的瓷器烧制。而且,乾隆时期耶稣会派遣的大量官方传教士,以及乾隆专门传召粤海关留意的、引荐进宫中任职的西洋人士,都或多或少地参与到了清宫艺术品的创作之中,洛可可风格对当时清代宫廷从建筑到器物上的影响随处可见。而且乾隆一朝宫中西洋器物也远超康熙、雍正。因此,对西方宫廷流行文化有意无意的吸收导致乾隆时期除了有与前人水准一致的精品瓷器外,还有洋彩和仿生瓷等瓷器的出现。

总而言之,不能简单将乾隆时期的瓷器归为片面追求华丽热烈、高雅不足的行列,也不能简单认为乾隆的艺术水准不及前代康、雍两朝。无论是繁花似锦也好,淡雅隽永也罢,它展示的都是景德镇匠人鬼斧神工的烧制工艺,显示的都是乾隆年间国力昌盛的文化自信,体现的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海纳百川。乾隆一朝六十年,这场大戏自始至终都唱得有声有色,有板有眼,有投入有喝彩。(人民日报中央厨房·N°生活工作室牛幸佳王珏)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