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葛丽:博尔塔拉河从未辜负我
2017-12-20 17:15:00 来源:人民网


1.jpg

穿着民族传统服装的尼•葛丽在第九届薪火相传颁奖现场。

12月15日,尼•葛丽去广州领了个奖——“薪火相传:讲好中国文物故事杰出个人”奖。

“薪火相传”这四个字,在很多文物工作者心中分量很重。它表彰的都是在文化遗产领域做出贡献的个人和团队,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每年都会选择不同的主题,对这一年中有意义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件进行评选,如今已经进行到第九届了。能够获奖,意味着一种大大的肯定。

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文物局的一名普通女干部,葛丽很意外,意外自己能进入“讲好中国文物故事杰出个人”30名候选人的提名——那里面的每个人,在她看来都太牛了。

当然,她更意外自己能成为最后十个获奖者之一。

不过,与她一起工作过的考古人都不觉得意外,他们来自社科院考古所、中国人民大学考古学专业、新疆考古所……与她打过交道的牧民们也不意外,他们本来一直称她为当地的“文物萨库森”。“萨库森”在博州的方言中就是“保护神”之义。在网络投票阶段,大家都很认真地在朋友圈推荐她,每天尽心尽责地推荐一次,希望更多的人为她投票。看着她的票数节节上升,大家很开心。

2.jpg

葛丽和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励小捷合影。

我很开心我也是他们中的一员。

今年8月去社科院考古所在新疆温泉县的呼斯塔遗址采访,考古领队贾笑冰带我们去黑山头遗址考察。山并不高,150米左右,但均由细碎的砂砾石组成,每走一步都很滑,我们几乎是用手爬上去的,而且选择的是走“之”字形。下山更困难,几乎是坐着滑溜下去的,一点也不敢分神。山上的天气变化很快,随便一朵云过来,就觉得雨仿佛就要下来。看着整齐的探方,出土的马骨,我问山上的工地是谁负责,贾老师说,是葛丽,当地的一名女汉子。

是啊,每天上下这个遗址,还带着十几名技工,得有多能干。心里顿时就对她充满了怜惜。

3.jpg

葛丽拍摄的考古学家们吃饭的场景。

那几天的采访中,我发现前来参加会议的考古学家和葛丽都很熟,中国人民大学的魏坚老师、温泉另一个早期青铜时代遗址阿敦乔鲁的领队丛德新,最近对新疆岩画着迷的辽宁师范大学教授田广林……然而,没有一个人给我讲她的故事——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我和她也很熟。

葛丽并没有上过汉语学校专门学习汉语,但汉语讲得非常好,描述一件事总是活灵活现,比如她讲到今年在黑山头发掘中碰到蛇:“它就那样缓缓地从我的身边、从我们的探方经过,昂着头。当地人说,蛇是不能轻易招惹的,我们现在每天中午回帐篷休息时,就会故意发出各种声响,让蛇知道我们回来了,人家都说不能打草惊蛇,我们恰恰是反其道而行之。附近药店都没有治蛇伤的药,我们每天都把裤腿绑得结结实实的,仿佛蛇会随时钻进去……”

也许就是这样的描述打动了我吧,于是我默默地去百度了她,在要离开呼斯塔的最后一个晚上,鼓起勇气自我介绍,互相加了微信,总算进入了她的朋友圈。

“三普让我知道了脚下这片土地的神奇”

说起来,真正爱上文博事业,是在2007年,那一年,葛丽参加了温泉县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温泉县境内文物古迹众多,是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文物大县,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新疆地方大,一天跑一个文物点有时都来不及,要都普查到,比人家别的省市花的时间长走的路途长。”关键是葛丽认真,从3000米以上高海拔的卡哨所到寒风凛冽的山区牧场,有文物点的地方,都留下了她和同事们的身影。连续几百个日日夜夜,他们团队共普查文物点259处,墓葬23000多座,调查了近300多平方公里的面积,普查率达到了100%,圆满地完成了自治区三普办公室交给温泉县的任务。

4.jpg

在山区做调查。

尤其是新发现的78处古代遗存中,有很多非常有价值的文物遗址(点),包含了各种不同历史时期、形制多样的墓葬;各种石人、非典型鹿石和岩画群等。这就是葛丽的本事,她通晓哈萨克语和蒙古族语,在野外调查期间很注意与牧民的交流,随时随地细心留意与文物相关的信息。2008年,她从乌鲁木齐市返回温泉,途中得到了一个有关温泉古代石人的线索,回到县里就找到一位在该乡工作过的老干部,详细了解具体情况。最终,这个非常有价值的石人在鄂托克赛被追回了,现保存在温泉县博物馆。

她是真能和牧民打成一片的人,牧民的一点点苦她都会放在心里,想办法去解决。牧民们四处放牧,走得很远,多偏的角落都能到达,看到什么岩画呀、石人啊都会告诉她,光是她从牧民手里征集的石磨盘、石磨棒、铜锥等文物就不少,如今都陈列在温泉县博物馆里。

5.jpg

葛丽和牧民们总有说不完的话。

6.jpg

离开牧民家里时,小朋友跑出来送她一个大南瓜。

2009年,葛丽被授予博州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先进个人。不过获奖对于她几乎是家常便饭,她曾连续8年荣获温泉县文物局和博州先进个人。

白天在野外调查摸底,对每个文物点进行详细文字记录、测量绘图、摄影并建立档案,晚上还要加班整理收集的资料。有时她还记日记,把当天的心得都写下来,把看到的文物遗迹画下来。“其实也有害怕的时候,走在森林里,或者抄小路的时候,有时觉得总有人在后面跟着你。有时候手机信号不好,几个人会失去联系。还有的时候车坏在路上,方圆几公里都找不到人帮忙,也是会急死。”

7.jpg

当然,那些日子最对不起的还是孩子。“那时两个孩子还小,孩子的爸爸又在重庆挂职,我一出去就是一整天,而且是早出晚归。我们居住的家属院那些人,天天上下班回来都看见姐姐带着弟弟玩儿,心疼地说:哎,跳蚤带着虱子……”这是当地形容两个人可怜弱小的一个比喻,葛丽现在讲起来鼻子都会酸酸的。

三普最大的收获,葛丽说,是让她比别人看了更多的地方,和更多的牧民成为了朋友,更了解自己脚下这片土地的神奇,自然也更热爱这里的山山水水。“上次,他们说给我换个单位,我直接把自己三普时做的笔记画的图拿给了领导,领导就不再提这事了。”

“我也是参与过重要考古发现的人”

和普通的文物普查人员不同,葛丽具备学习的能力。在长期的调查中,她掌握了基本的田野考古技能,布方,航拍,测绘,样样都行,也许她不知道原理,但能够熟练应用,这使她成为在新疆开展工作的考古队不可或缺的帮手。

“咱不能永远是外行。有那么多专家来过工地,有那么多学生每年来实习,只要肯虚心请教、认真学习,一年年总会有进步。”

葛丽总说自己生逢灿烂的日子,机会好。三普结束后,2010年和2011年她都有机会到北京大学考古文博系进修学习,后来又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学习了青铜器、陶器的修复保护课程。“她这样的底子在新疆是很少见的,这些年她已经把自己锻炼成了一个考古人。”丛德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边疆考古室的研究员,是阿敦乔鲁遗址与墓葬发掘的领队,“葛丽在阿敦乔鲁和我们一起工作了多年,参与了遗址和墓地的很多发掘,后来又和我们一起进行博尔塔拉河全流域的考古调查,我们对她充分信任。”

8.jpg

葛丽在野外测绘。

阿敦乔鲁遗址首次在新疆确认了相互关联的早期青铜时代的遗址和墓地,显示了其在西天山乃至中亚地区早期青铜时代遗存中的重要位置和较高的文明程度,2012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我也是参与过重要考古发现的人呢。”葛丽对此也很骄傲。

“2013年至2015年的区域调查,大家在野外工作了三年,彼此才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贾笑冰说,“黑山头这个重要的具有明显军事功能的遗址也是在区域调查中发现的,葛丽功不可没。”

首先发现的是小呼斯塔遗址。大家觉得,这样具有明显瞭望防御性质的军事遗迹,在这个区域应该不是独立的,可能还有一个或者几个与之呼应的相同性质的遗址。葛丽心里有了这根弦儿,就会特别留意。在测绘的时候,每当遇见当地牧民,她都会主动问询附近是否有古遗址。有时田野调查赶上了大雨,到老牧民的蒙古包里避雨,她也会和人家聊天儿,最后还真是一个老牧民告诉她,在一个叫黑山头的地方,有石头筑成的房子。“但黑山头在哪里,老人家又说不清,我也不气馁,一遍遍地打探。后来有个牧民想起自己放牧时到达过木如山的东边,那里就叫黑山头,上面有石头筑起的军事遗迹。不管真假,我们立刻决定去看看。”葛丽对那次发现的印象很深。

9.jpg

葛丽在阿敦乔鲁考古工地。

在临近木如山的时候,横亘在眼前的大呼斯塔河与木如河拦住了去路。河里满是石头,光滑得很,几乎站不稳,水也很冲很凉,大家只能手拉手互相搀扶着跨过河流。但木如山下只有遍布碎石的山包,好像和军事哨所联系不到一起。“当时天太黑了,我们不得不先撤了,但不达目的总不甘心,第二天一早,我和贾老师,还有测绘师再次到了木如山,决定爬到小山包的山顶一探究竟。当我们气喘如牛、汗流浃背地爬到山顶的山脊上时,顿时惊呆了,绿茵茵的草甸上居然有四间田字形房址,大家真是欢呼雀跃起来……”

“这些遗址从未辜负我”

大家说今年夏天黑山头的天气变幻莫测,总是连续几日暴晒的高温天气,大伙儿每天带上山的水远远不够喝,半天就口渴难耐,不得不派人下山去打水。几日的高温天气后就会是一轮暴雨天气,下山回去的路就会被冲毁,所有人必须涉水而过,跌倒在湍急的河流里是经常的事情。

10.jpg

和黑山头的工人们一起合影。

今年八月,我们去的时候还能看到河道里堆着的白石头,块头很大,贾笑冰告诉我们,那是去年一场洪水从山沟里冲出来的遗留物。葛丽对那一天印象也极深。她在日记中写着:“7月28日,云彩带着轰隆隆的声音如此厚重地展开时,工人对我说,‘葛老师,天空被戳了一个洞,大雨很快就来了。’当时恰逢贾老师来黑山头航拍,我就如实告诉贾老师能不能提早收工?得到允许后我和贾老师让工人们收拾好工具下山。还没走到山下,冰雹先噼里啪啦打下来,我的头部脸部都很疼,坐上车回头再看黑山头,冰雹已经把黑山头覆盖得白茫茫。被冰雹阻挡无法下山的工人们站在黑山头遥望着木如河、呼斯塔河冲过来的洪水迅疾而至。我们开着车与洪水比赛,洪水就在身后不足两公里,我们在距离洪水不到几百米时冲过了呼斯塔河。后来才知道,那洪水里带着十几公斤的大石头,轰隆隆冲过来,淹没了附近的蒙古包,冲走了500只羊和200只牛,第二天河沟里到处可以看见牛羊的尸骨。

11.jpg

暴风雨来临前的测绘。

但幸运的是,这么大的洪水却没有使遗址受到多少冲击。洪水正好沿着遗址两侧的两条沟呼啸而过。“有时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对于地理环境的认知,他们当时选址时就相当充分地考虑了遗址是否可以避开大的洪水,这才是让人惊讶的地方。”

12.jpg

午休时间葛丽自己修复陶片。

不过,葛丽还是很享受站在黑山头四处张望时的那种开阔,“黑山头背靠木如山,木如山属于阿拉套山,它的北面就是哈萨克斯坦,牧民们说通过木如山山口就可以直达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它的南侧是宽阔的草原,每天下午可以看到牧民的羊群经过。天气晴好时,东侧的米尔其克、查干赛、大小呼斯塔到西侧的呼儿托勒哈都可以看到,视线好得很。我估计古时候的将士们站在这里就可以最先察觉到敌情,然后给下面的人及时发出信号。就像我们现在看到云过来看到洪水下来了,就能发信息通知底下遗址的考古人员赶紧收工。”

13.jpg

修路开道是经常碰到的事情。

“和我一起做挖掘的牧民有时会问我,我们挖这些遗址是为了什么呢,会不会不好呀?我就说,你难道不想知道在你之前的古人在这里是怎样生活的,他们是不是和我们吃一样的东西住一样的房子过一样的节日。”她这么一讲,别人还真信了她。每年她要做挖掘时,大家都抢着跟她去。

“苦和累是常态,但博尔塔拉河总是让我惊喜,这里的遗址从来不会辜负你。”葛丽的话真有理。

14.jpg

在黑山头遗址提取动物遗存。

葛丽喜欢岩画。她觉得岩画就是古代人想要传达给我们的信息,与过去人类的生活生产宗教信仰都息息相关。从三普开始,这些年无论是在阿敦乔鲁遗址做发掘,还是在博尔塔拉河流域作调查,她都有心去寻找岩画的主要分布,闲暇时也会带着儿子四处找一找,目前找到了至少有二十几处,涉及人物、马、骆驼和一些野生动物,如北山羊、盘羊、马鹿、狼、豹子等,其情景可分为狩猎图、骑马人物及生殖崇拜。

新疆地区发现岩画的地点很多,但对于博尔塔拉河流域岩画的记述和研究却显得非常薄弱。葛丽在考察中不断地对这些岩画进行详细记述和整理,已经在专业刊物上发表了两篇文章。我查到2016年7月在《辽宁师范大学学报》上发表的那篇《温泉县博尔塔拉河流域岩画初探》,写得有模有样。博尔塔拉河流域的岩画起始年代可能贯穿青铜时代至铁器时代,从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或更晚,与当地分布的这一时期的古代遗址也有密切关系。但这些岩画显然缺乏细致的调查、记录和有效的保护,产生了一些自然和人为的破坏。葛丽显然最适合从事这项工作。

无标题.jpg

葛丽在做岩画保护工作。

她的研究也许不够专业,但至少能够将最基本的资料提供给学界。“来看岩画的老师们东一句西一句,不知道哪句话就会为我指明方向,他们可能接触不到一手资料,我多拍几张图片,多介绍些情况给他们,也是有助于他们的研究的。”

辽宁师范大学的田广林,专门有一个欧亚草原岩画的课题,这次也把葛丽拉了进去。

“呼斯塔,在蒙古语中是生长着桦树的地方。有时想脚下的这片草原和4000年前可能也没有什么两样。我们两年来亲自发掘出的文物经过考古学家的测定,是3600年前的。你从任何史籍文字中都找不到关于它的记载,什么人,从哪来,在这里生活了多久……一点文字信息都没有,也许只能根据考古的发现一点点拼接。”

看,葛丽是有自己想法的。

16.jpg

遗址最后的加固工作。

今年呼斯塔的发掘基本结束了,相关的收尾工作都是葛丽有条不紊地安排的。

“好好过一个冬天,明年春天就可以再开工了。”


记者手记:

葛丽去广州领奖之前,先到北京看了看正在读中学的女儿,“幸亏孩子争气,能够考到北京来读书。我们家丈夫一家兄弟姐妹八个,每次聚会都提醒我,工作归工作,可别把孩子的学习耽误了。”

我们抽空约在北京的报房胡同,一起晒晒太阳聊聊家常。午后的暖阳打在她的脸上,她说北京胡同的天空蓝得和她喜欢的赛里木湖一样,远远挂着的一朵朵云和草原上的羊群差不多……

葛丽的先生也算是当地一名不小的官员,工作非常繁忙,几乎不可能顾家。在当地的很多妇女甚至是一些官员看来,找一个可以按时上下班的单位,好好照顾孩子的生活学习,才是妻子的主要职责……葛丽显然是一个例外。“喜欢上一份工作,就像喜欢上了一个人,不会轻易就不喜欢了。我们那些亲戚朋友现在见了我,还是会说,哎哟,一个妇道人家,知道怎么花一百元钱就行了,知道把自己收拾利落些就行了……县上州上的那些人以前认识我,只知道我是谁家那口子,现在都会打趣说,哟,人家可是考古的……”

是的,好羡慕呀,人家可是考古的。

呼斯塔遗址的发掘会持续进行,明年,得去那里和葛丽一起好好呆几天。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人物工作室 杨雪梅)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