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以来,湖北远安县持续高温,降雨量少,遭遇了60年一遇的大旱,全县8.73万亩农作物受旱,60个村12023人、3260头大牲畜出现饮水困难。8月6日,记者来到远安县受灾最严重的茅坪场镇进行实地采访。(8月7日 中新网)
自09年7月开始,我国西南五省市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及重庆开始连年出现不同程度的大面积现旱灾险情,农业损失巨大,湖南、湖北等省份部分地区也不同程度被旱灾波及。这对于部分北方人可能不解,南方江河湖塘远多于北方,为何更易遭受到大面积旱灾险情。
其实,在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降雨量大,一般年份,风调雨顺,靠天吃饭也能有好收成。没有足够的必要性,抗旱设施自然不甚完善,于是在突然降临的旱灾面前,南方各地,准备略显不足。而在我国北方各地,终年少雨缺水已是常态,抗旱意识比较强,抗旱设施比较齐全,即时遇到终年少雨的年份,也能较好应对。
面对旱灾险情,送水、打井、引水、人工降雨等“临时抱佛脚”的抗旱措施,费力费钱,也是治标不治本。更为关键是,一般地方会好了伤疤忘了痛,不能针对灾害作出长效应急机制,再一次碰到类似灾害时,又会措手不及,不能有效应对。
关于应对旱灾的有效措施,我们可以借鉴一下北方地区的作法:找水源、挖水沟、打水井、买水泵、建电站全覆盖,比起南方数量有限、耗资巨大、辐射直径有限的电排站来说,未必不是一个实惠的好办法。另外,所挖的水沟可以在南方排水沟和北方用于灌溉旱地的垄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改造改造,使之涝时可排水,旱时可灌溉。
当然,像节水、大量的抗旱投入、兴修水利设施等措施,在大旱面前当然是非常必要的,但毕竟还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要从根本上减轻或免除旱灾,就要从水的源头上做工作。大力植树造林,扩大森林植被,形成优良的生态气候,涵养水源,减少水分蒸发,增强土壤蓄水率,即是抗击旱灾最根本、有效的途径,又有利于“美丽中国”建设的推进。(霍计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