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职称评审应避免“唯论文论”
2015-04-30 21:00:07 来源:汉网

从过去的“博士毕业留校即为副教授”到如今的“讲师升副高都困难重重”,近日,北京高校陷入“职称拥堵”,30 名副教授争一个教授名额,而论文发表数无疑是横在职称晋升前最大的阻碍。据悉,北师大一名教师8年前从加州伯克利分校博士毕业,教书兢兢业业,但因论文发得少,至今仍是讲师。(4月29日人民网)

这一现象并非个案。高校教师的评价体系中课堂教学只占很小的比例,不论职称评定或是提拔职务,主要看论文的发表情况和科研项目。如此“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体系使不少老师视科研为“自留地”教学为“公家田”。公家田种得再好最终不过是记一堆形而上的工分,而自留地开发得力说不定还能捞点福利。去年,川大历史文化学院讲师周鼎就在他的“自白书”中痛批:“为什么我们的大学教学质量每况愈下?因为每一个老师的职称只与他的科研成果有关。”

“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体系带来的恶果还不仅如此。基层教学者上升渠道单一,论文抄袭成风,学术泡沫严重等都拷问着这一制度的合理性。不少老师急着发论文引发学术浮躁,很少有人能坐得住冷板凳,常常是刚开始研究就着急发论文。

其实,发在核心期刊上的一篇论文未必能在浩如烟海的文章中掀起多少波澜,而一堂精彩的课却能影响学生的一生。大学作为教书育人的神圣之地应当对学生负责,肩负起培养人才的重任,这一要求使得教师评审制的改革迫在眉睫。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教育界的代表委员就疾呼“实施高校教师职称分类评审”扭转“唯论文论”的怪象。改革已经箭在弦上,一些高校、地区也就此进行了一定探索。比如,2014年底,湖北省首次在省内高校推行职称分类评审,把教师分为教学为主、科研为主、科研教学并重、社会服务与推广四种类型,构建多元化复合型评价体系,摆脱“唯论文论”的评价体系。本来,不同教师就有不同的特色与偏好,一刀切式的评审方式实在有些不妥。同时,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也存在各种不同的特点,有的注重经世致用,有的则专注科研探索,采用分类评审能够更好地实现高校价值的最大化,做好科研与教书的平衡,让高校回归教学本质。

职称评审制度改革的意义重大,不仅对高校,对其他行业,如医疗卫生领域也有一定借鉴意义,能够形成示范作用,打破“唯论文论”的一言堂,促进各行业的良性发展。我们期待这一天的到来。(华瑜)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