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救助少些“冷漠”多些“温暖”
2015-04-30 21:15:08 来源:汉网

河南信阳男童走失进救助站,半年后死亡成“干尸”,在救助站,他经历了什么?我们的救助站,怎么了?2003年,收容遣送政策废除,更人性化的救助制度取而代之。救助站运行十余年,摸着石头过河,从受欢迎,到被“嫌弃”,新问题接踵而至。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救助站?十余年前出现的问题,今天再一次成为问题。(4月29日腾讯新闻)

救助站是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根据需要设立的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地。这本应该是救人助人的地方,可在某些地方却把它变成了流浪者们的“屠宰场”。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是否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提高他们的幸福指数和对社会的认同感,是整个社会能否和谐发展的关键。偏偏有些地方却把这好好的“惠民经”给念歪了。那么如何对待弱势群体?这考验着整个社会的良知。

看国内,有些救助站的救助方式“照本宣科”,只求流程合规,遇见“三无”流浪者,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迅速“脱手”,对人没有一丝温情和尊重。有些地方的救助站更是离谱,竟然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变成了一门无人监管的生意来谋取私利。

看国际,诸如美国、英国等国家在实际救助过程中注重为流浪者提供职业培训,为他们从长远计。即便在短期援助中,他们也同样注重帮流浪者重建生活。

笔者认为,救助无国界,无论是救助对象还是救助方式。对于救助,我们应该革故鼎新,取国外救助之精华。我们应该一改以往的管吃、管住、管车票的单纯性给予的救助观念,在救助方式上,要授之以渔,为弱势群体提供平等发展、自主创业的机会,让弱势群体“生活得到保障、心灵充满温暖”,和其他人同样生活得“有尊严”发自内心的感到幸福!(文/刘茁)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