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华中师范大学已经在北京、广东、江苏、湖北、新疆等地建成中小学“未来教室”1400余间,这一举措,无疑颠覆了传统课堂,5万多名中小学师生享受到教育信息化的福祉。(据新华网消息)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离不开生活中方方面面信息的传递,资源共享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与信息紧密相连的教育领域岂能止步于传统课堂。“未来教室”的出现充分契合了信息化潮流,它的双轨展示、多元互动、自由板书、知识可视等特点符合了现代学生所追求的个性化学习方式,学生们不需要再为每天背着几公斤重的书包而垂头丧气,老师也不用再为学生们被动与低效率的学习效果而苦恼。“未来教室”因教学更加科学、形象、开放,将会大大吸引学生们的课堂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唤醒他们活跃的思维,对教师而言也是一种提升自身专业素质、革新教学理念的鞭策。
“未来教室”在促进教学方式转型的同时,还扣住了教育公平的呼声。教育公平一方面要依赖体制上的改革,另一方面还需从教育信息化入手,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一点一滴实现教育资源的对等。“未来教室”不仅在城市间推广应用,并且深入乡村,打破乡村教育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让乡村孩子也享受信息化时代带来的教育改革成果。这就堵住了教育资源倾斜的门道,也启示了政府和教育部门正视教育公平问题,毕竟只有政府重视教育体制上的改革,使教育制度和教育信息化如车之两轮并驾齐驱,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
诚然,“未来教室”仍处于试点阶段,但从效果来看是显著的。这样以点带面,虽不能一朝一夕覆盖所有的省市,但惠及的区域将形成辐射带动的作用。正如古人所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还没走出传统教育模式的地区尝试着创建和融入“未来教室”,为课堂注入新鲜的活力,让教育实现质的突破,就是试点的意义所在。(覃秋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