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社会歧视对被拐者造成“二次伤害”
2015-07-30 11:43:10 来源:汉网

7月28日,一篇名为《最美乡村教师候选郜艳敏:被拐女成为山村女教师》的报道被网友翻出,引发关注。河南姑娘郜艳敏也重新回到公众的视野,她在21年前被拐卖到河北曲阳下岸村,受尽磨难后成为该山村小学唯一的女教师。郜艳敏的传奇经历被报道后,当地政府认为她揭了“家丑”,她险些被辞退。(7月30日,华商报)

在郜艳敏身上,体现了人性的闪光点,虽然自己不幸被拐卖到异地他乡,却仍然是坚持着人性之善,尽管自己曾经遭受了拐卖者的人性之恶和行为之恶之摧残。但是,她却被孩子们翻山越岭去读书的现状所感动而心生怜悯和同情,从而自己在下岸村设立了一个教学点,并且自己掏钱资助没钱买书的孩子读书。她的这些行为显示出了,人的良善本性是可以保持下来的,而不受他人恶之侵蚀而消失。

尽管这位被拐乡村女教师,尽自己所能,为改变山区儿童的受教育权利贫困做出自己的贡献。但是,她的这一高尚行为却始终难以撕去贴在其身上的那张“被拐女”标签,也引发了当地对于她基于不信任下的不公正对待。比如在对待外界捐款方面,尽管郜艳敏需要钱,但她将1.2万元捐款发到了下岸村40多名穷孩子手中,捐给她本人的9000多元钱她也分文没动。然而就在这样的情况下,镇里面出于对郜艳敏的不信任,专门成立了救助基金会,全面接受外界捐款。

其实,在被拐卖事件中,被拐卖者所承受的诸多问题当中,被外界歧视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其实,被拐卖不是他们的错,错之根源是在于拐卖者。但在现实中,被拐卖者往往被人标签化、归类式的歧视认知,这往往构成了对于被拐卖者的“二次伤害”,使得他们不被周围人所理解而难以融入社会生活当中。每个人都有着获得尊重、归属感的社会需要,而这些需要只有在正常和谐的人际关系之中才可以被顺利满足。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人际关系也是心理治疗的一剂良药,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促进被治疗者心理爱、安全、归属等基本需要的满足。因此,在打击拐卖者的同时,我们不仅要关注被拐卖者的物质需要,更要关怀他们的精神需要,引导人们以一颗关心、宽容、怜悯、同情的心态才对待被拐卖者,才能让他们尽快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郭晓冉)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