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些老板揽下一项基础设施工程就能轻松赚取成百上千万元,我心理失衡了,认为与老板相比,自己付出的更多,于是想,只要不开口索贿,别人逢年过节送些礼金是小事,没什么大不了的。没想到,就是这个想法害了自己,不知不觉间,我收下的钱财竟然达到了几百万元之巨。(9月8日,新华网)
原江苏省句容市副市长陈善乐的“自我剖析”不可谓不直白,不可谓不到位,但这样的忏悔来的实在太迟太晚。认真查看陈善乐的发展轨迹,他也曾有“对事尽职、对人感恩、对己克制”的时期,也曾在工作上挥洒过汗水、闪耀过光芒,但他仍然倒在了思想大滑坡上,倒在了“心理失衡”上。
随着物质文明的爆炸性发展,我们往往会因为理想和现实间的落差产生迷茫和郁闷,甚至会因为“想要的东西很多很多,钱包里的‘毛爷爷’很少很少”而心理失衡。这种情绪放在普通老百姓身上不过牢骚埋怨,但放在手握公权力的党员干部身上却是可能是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扭曲的“催化剂”。但如果将个别党员干部走向堕落归因于“心理失衡”,却也实在倒因为果、以偏概全。
落马官员的“心理失衡”实在有些矫情。官员手中的“一支笔、一个章、一句话”能量的确不小,在工作上投入的精力和心血也不低,但归根到底他们手中的权力并不是“私人所有”,而是来自于法律的赋予,属于“公有范畴”。又如何能与企业老板按照市场规律投入自有资金、生产产品、获取利润相提并论?看着老板赚大钱就“心理失衡”,说到底还是把公权力视为私人所有的心态在作祟。个别官员打着“心理失衡”的旗帜,大肆贪腐、违法乱纪,不过是抱着“权力变现”的想法在自欺欺人罢了。
“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是一副治疗“心理失衡”的绝佳良药。金钱和权力应该是永远排斥的相同一极,而不是相互寄生的“伴生体”。“当官发财”一旦互相依存,于个人、于社会、于国家都将是灭顶之灾。党员干部如何唯有把自己摆在人民中间,把法律摆在权力之上,淡薄名利常放心中,物质名利视若无物,才能治好这个矫情的“心理失衡”症。(任评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