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老年人热衷买保健品,到头来钱财与健康皆失的事件屡见报端。74岁的嘉兴老人管英东,在不同的保健品公司登记过自己的信息,积极地 “开会”,参加旅游团,购买吃不完的保健品。直到去年10月,在一个新开张的保健品公司组织的旅游途中,管英东突发脑溢血摔了一跤,最后在堆满保健品的家中去世。广州82岁退休老人温伯平时独住,买个小菜也要讨价还价,4年来却花了20万元购买保健品。这些保健品大多价格虚高、夸大功效,但任凭子女怎么劝,甚至他们也坦言这几年来吃保健品,并不觉得身体有好转,可老人们就是难以收手。“银发生意”如火如荼,成为中国快速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浪潮的缩影。
生理衰退的自然规律使老年人的应变、防范等能力自然下降,再加上各种心理因素的普遍存在,也使老年人成为诈骗目标的首选。众所周知保健品推销员更擅长“陪聊”搞感情促销。由于儿女工作繁忙、无暇关注父母,有些独居老人很希望与人交流。推销员抓住这个机会,通过座谈会、讲座等方式与老人聊家常,期间呵护关心备至,甚至以“爸爸妈妈”称呼老人家,连续几个月的免费+攻心,让老人对其彻底建立信任。取得老年人的信任后就开始推销价格不菲的产品。为进一步获取老人的信任,推销员则会通过几个月的时间让老人免费试用。还有一些推销员抓住某些老人贪小便宜心态,通过一步一步地给老人家甜头,引老人家上钩。
老人之所以容易落入“免费讲座”“免费试用”等“保健品陷阱”,确实有内心寂寞,渴望沟通,缺乏儿女陪伴的原因。除了“软防治”更要有“硬手段”,用强有力地手段保护老人不被不法分子所伤害。工商部门要对药品名称、国药准字号、制药厂、药品主要成分、治病原理、价格、售后保障等方面不符合规定的经销商、生产商依法及时处理。媒体部门也要通过媒体宣传正确的健康生活方式,不要过度依靠于保健品。多管齐下才能防止老人被高价保健品的“忽悠”冲昏了头脑。(姚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