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开始,环保部从全国抽调5600名环境执法人员,对京津冀及周边传输通道“2+26”城市开展为期一年的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并密集通报每日督查结果。(光明网7月9日)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各民族赖以生存的家园,牵动千家万户和每一名人民群众。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各地各部门全力破解日益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蓬勃展开,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但这些成效还是初步的、低水平的,要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人民群众的期盼、推动发展模式的转型,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
推动发展须考虑环境的“承载力”。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关键期,生态文明建设尤为重要。只有在环境建设上大有作为,才能在科学发展上大有希望。任何发展,首要考虑环境因素,考虑环境的承载力、人发群众的承受力。近年来,虽然国家把“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但是,各级政府为了做出显绩,在上级考核簿上涂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将精力过多地花在经济等指标上,而环保项目投资大、回报却很慢,于是,一些官员对环境污染等问题,力度不够,方式欠佳。
生态文明建设重在凝聚群众的力量。打造生态文明,只依靠干部的力量,是绝对行不通的。只有完全重视对百姓的教育,向百姓宣传生态环境对于我们和子孙后代的意义,重视法治环境,才能让生态环境成为百姓心中的事。当前,存在一种现象,无论领导干部如何宣传或是采取措施来改善环境,一部分群众都觉得环境是别人的事,与自己无关。尤其是农村,每年4、5月,为了禁止百姓焚烧秸杆,基层干部做了大量工作,宣传与法治结合,每天二十四小时全方位督察,也难制止百姓的不良行为。对于他们而言,当国家政策与他们的利益相冲突时,他们也有对策,因为他们永远是所谓的“弱者”,一封信完全可以引来不了解事实的各路记者,记者的到来,总会让政府工作处于被动局面。试问:这一小部分唯利是图、不服从国家政策的百姓应该如何教化?只有凝聚百姓的力量,才能打造生态文明。
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是民生之基、民心所向,也是百姓应该参与的大事。当然,干部应创新思维、主动作为,凝聚起政府、企业、公众、百姓的力量,来共同做好这件有利于人民身心健康发展的大事。(刘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