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被骗,不能只归因于是“海归”
2018-05-23 09:47:59 来源:汉网

日前,广东省佛山市民警接到报案,报案人称被诈骗了20多万元。经了解,报案人向先生在澳大利亚取得法律硕士学位后归国,需经过国内认证机构办理学历认证才能就业。向先生通过网络途径找到“认证机构”,转账30次后才意识到自己被骗。(5月22日 《广州日报》)

近些年来,“归国‘海归’被骗”这类新闻时常见于报端。每当看到这类报道时,人们便纷纷把注意力放在“海归”的身份上,认为是这些“海归”习惯了国外的社会环境,对国内的“现状”不熟悉,所以才会一回国就掉进了骗子的陷阱。

诚然,“海归”被骗,的确有这方面因素在其中。比如这次事件中的向先生,在进行学历认证时,并未选择官方认证机构,而是通过QQ搜索到了自称能办理认证的“代理”,直到转账30次、转出20多万元后才发觉被骗。这一连串行为,的确都显得有点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但“海归”被骗,绝不能只归因于是“海归”,这类事件的罪魁祸首显然还是骗子,而不是受害者。倘若我们只一味地指责受害的“海归”不熟悉国内“现状”,久而久之,就容易忽视这类事件的本质。

这起事件,与今年年初时发生的“女博士被骗85万”的事件有些相似。两位被骗者都是高学历,被骗数额都不小,他们对于网络诈骗都缺乏防范意识。透过报道可知,这位女博士10年来都泡在实验室,很少关注外间新闻,甚至对于惊动全国的“徐玉玉案”都一无所知。当时,无论是媒体还是公众,都纷纷感慨女博士的单纯无知。这样的单纯无知也的确值得我们深思:我们整日处在环境复杂的现实社会和虚拟网络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多地掌握安全常识,学着保护自己,对渠道不正、来路不明的人和事物应该多些防范。

但是,诈骗陷阱种类繁多、花样百出,在陷阱面前,自我保护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今天踩进陷阱的是“海归”和女博士,明天可能就是老年人和青少年,“徐玉玉案”的悲剧就可能再次上演。要想从根源上避免“‘海归’被骗”等类似事件的发生,还必须靠有关部门对网络环境的治理,以及法律法规对网络诈骗的惩处,以此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这才是解决诈骗问题的根本之策。(艾琳)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