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青山周平:中国年轻人正在失去“家”的感觉
2018-07-15 15:45:23 来源:汉网

在中国,有2.8亿年轻人为未来打拼。而他们大多数却难以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而在这背后,与恨天高的房价、样板式的房子相冲突的,是他们个性多元的生活追求。

为此,国内用户规模领先的互联网家装平台土巴兔,专门邀请了人气建筑师青山周平,聊聊当下中国年轻人的家。

口述:青山周平

撰稿:舒扬

出生于广岛,成名于中国,这是一个为他人设计空间自己却没有房子的日本人。

青山周平的新浪微博拥有 38 万粉丝,若以“建筑师”这个身份来说,他可能是粉丝最多的一个。

大多数中国人知道他,是从《梦想改造家》开始的,在他的魔术手下,38平米的逼仄违章房也能被“爆改”成宜居5口人的LOFE风格小别墅;在中国待了13年,一直从事空间建筑的工作,亲眼目睹了国内房地产的十年疯狂后,他说出了自己对“房子”和“家”的看法。

一、旅行中的建筑生

大三那一年,还在东京上学的青山周平决定休学一年,看看这个世界。

从大阪到上海,坐船要50个小时,但船是最便宜的交通方式。从上海出发,沿着丝绸之路,到新疆,西藏,尼泊尔,穿越印度和巴基斯坦,前往中东,再从摩洛哥到欧洲,搭最便宜的巴士,住最简陋的青旅,用勉勉强强的外语和小贩沟通,兜一圈之后,学生青山周平带着一身褴褛从俄罗斯回到北京,在上海坐着船原路返回大阪,这段旅途正好是整一年。

在出发之前,他几乎没有特别准备计划和预算,一个背包一个人一双腿,就这样开始了一整年横穿欧亚大陆之旅。他不会想到,若干年后,这段旅途成为了改变他人生想法的一个节点。

学生时代的青山周平

路上他看到了西藏的村庄、磕长头的朝圣者在路上匍匐,在土耳其他路过了荒凉的小车站,在恒河边的早上,一位印度老人在左手边洗漱,不远处漂浮着一具少年肿胀的尸体,尘归尘,土归土;在欧洲的旅途中,他看到了很多大师级建筑,知道了当一个人站在大教堂的穹顶下去仰视建筑时,那种气息和书本上的图片有什么区别。

但这趟旅途对他最大的影响其实是心态上,尽管饱览了很多名家建筑,但在路上给他触动最大的,还是西藏、印度、尼泊尔……这些原始而纯粹的地方。在这些地方人们因为生活方式而产生各式各样的特有的居住习惯,顽强地与环境斗争,这些经历让学生青山周平开始以一个“在路上的客人”的视角去观察世界,思考空间和人之间的联系。

这与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完全不同,在学校里,老师教育是上一代建筑师的思维:要做激动人心的建筑,做有力量的东西。比如亚洲第一位获得普利兹克奖的日本建筑师丹下健三,建造了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主场馆。

丹下健三(1913~2005)留给世人的建筑代表作:代代木国立体育中心

那是属于上一代建筑师们的野心,在这个世界上留下能代表国家形象的作品。

但轮到毕业时刻,青山们面临的环境变得很尴尬:因为经济和人口的原因,日本已经没有大块空地可以造大东西了,他们也成了日本最后一代有野心的建筑师。

二、异国成名

毕业之后,机缘巧合下,青山周平得到了北京的工作邀请,可以在一个快速发展的国家接触到很多新建筑,这是一个宝贵的机会。青山周平没有犹豫,直接来到了北京开启了自己的新生活。

在北京的胡同里居住,学习北京的语言和生活方式,跟随着一家叫SAKO的日本建筑工作室做设计,也在北京收获了爱情,当然这中间,青山周平也亲眼目睹了北京十几年来的人口变迁和暴涨的房价。

在SAKO建筑工作室是青山周平的第一份工作,这份工作让他知道了在中国做建筑和日本有哪些不同,比如怎么跟客户沟通,想办法谈设计费,还知道了如果在做完项目之后收不到设计费,应该怎么去法院打官司。

2014年9月,离开了待了7年多的SAKO,他和妻子藤井洋子在北京创立了自己的B.L.U.E.建筑设计事务所,这是日语中“青”的意思。而让他成为中国“网红”的是一年后参加东方卫视的一档家装改造节目《梦想改造家》。

让青山周平后来成名的户型改造案例灯市口L型户型改造,就是一个非常极端的奇葩户型例子,屋主张根生一家五口,住在北京灯市口一个角落。

改造前的L型的家,这个不到40㎡的家,房高不足3米,最窄处仅0.3米,奇葩的L型房型使这个家如过道般拥挤狭窄。这种阴暗、逼仄、对隐私不友好的老房子,在北京非常常见

改造后的L型的家,在他的作品中,可以在其中感到浓浓的人情味,不论是为老人设计的折叠换鞋凳,可以翻转成坐凳的爬梯,还是为小朋友设计的蹦床和护栏,让户主一家5口惊喜不已。

在这一期的改造案例播出之后,无数赞誉向他袭来,他一下成了“网红”,让他有点措手不及,这些经历让他及时调整了自己的关注点,去尝试踩准城市升级的节奏:如何在小空间里造出大文章。在青山周平看来:“中国高房价和小房子已经是现实,不是只有买了大房子,才能过上好生活。”现在他更关心的是,如何通过设计,让这一代年轻人在狭小空间里找到回属于家的感觉。

三、关于“年轻人的家”对话

土巴兔在互联网家装平台10年的数据挖掘中发现,中国迎来个体化崛起后的空间消费升级时代,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居住环境并不是他们想要的样子,更多的年轻人以租房替代买房,然而对空间的要求却在极具变得个性化,在一线城市精装率直线上扬的背后,迎来了局改,小单元改造的爆发式增长,每年以150%以上的倍率上升。

为此,土巴兔借着这次活动的发起,我们也有了一次近距离接触到青山周平内心世界的机会,让人了解青山周平和土巴兔共同发起“年轻人的家”的初衷。

土巴兔:您来中国已经很多年了,当初决定留在中国的契机是什么?

青山周平:大学毕业后去欧洲留学,之后有两条路,要么在欧洲找工作,要么在东京。但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知道一个朋友的事务所正好在招实习生,在北京。当时是2005年,正是奥运会之前。北京的鸟巢、CCTV、国家大剧院等,很多建筑正在修建,很让人向往。

那时我作为学生常常看到这些报道,然后有了实习机会,事务所提供机票和食宿,基本上不用花钱就可以在北京生活,这对一个学生很有吸引力,起初只考虑呆几个月,没想到一来就是十三年。

土巴兔:为什么要做建筑师?

青山周平:我这个可能受我父亲的影响比较大,因为我父亲是建筑师,但是因为他商业上不算成功,所以他在家里面工作他有一个会客的角落,我有时候可以听到他们在谈什么,一般来讲日本的家是父亲在外面工作,母亲在家照顾家,我们家是相反的,就是母亲在家工作赚钱,然后父亲在家里面照顾我们,和一般家庭不一样对吧。

中学时候我开始慢慢看他的建筑书,因为里面有很多建筑师的作品集,很漂亮的房子,这些很吸引我。

所以到了高考选择大学的时候,我因为喜欢建筑,就想这样报名,但家人都非常反对我去学建筑,我记得当时只有我父亲比较开心。因为日本的建筑行业和中国不一样,现在的中国如果你去读建筑,那大家觉得挺好的,有饭吃,可以赚钱了,这个职业不会有问题的。

但是在日本因为人口和经济的原因,该建的房子都建了,所以没有人看好建筑生,而且我母亲一直看我父亲工作的状态,她会怕如果我读建筑,我将来也跟我父亲一样在家,这是她不好接受的,但我很坚持,磨了很久之后最后她还是接受了。

所以这是一个大多数人都不看好的选择,现在回头看,各种人生的比较关键的时刻,我不是故意计划的,也不知道什么是最好的,但可能是我有很多跟别人不一样的视角和思维方式,我还是会这么选择。

泡沫破灭后建筑行业成了日本的夕阳产业,母亲担心青山周平毕业后也会宅在家

土巴兔:如何看待建筑大师丹下健三,你觉得自己和他努力的方向有什么不同?

青山周平:我可能很难像他一样的成就,因为时代已经不一样了,我只能佩服他,因为在他那个时代,他有机会去设计很大的教堂或者是博物馆这样的建筑。有机会去做一些代表国家形象的东西。

但到了我这一代,可能机会更多的是一些居住和商业空间上的设计和改造,为生活设计,但作为建筑师,你如果这么问我,我会说我有时还是希望能在一个城市留下一个地标性的建筑,偶尔还是会有这种想法。

土巴兔:您在中国已经待了13年,一直租住在北京的胡同里,您是如何看待中国房地产热潮?

青山周平:因为我是从现在的时代过来的,我是80年出生,日本的经济80年代的房地产是特别特别好,可能日本全世界最好的经济体,然后所有人都说世界最有钱的人是日本人,然后80年代末,90年代初突然就崩溃了,这时候我亲眼看到了土地的价格,房子的价格,一夜变成了没有价值。

因为有这种经历,所以我在现在的中国看房地产很多人买房投资这件事,这个时候我本能地会觉得对房子的交换价值有一种怀疑,这让我只关心房子的使用价值,因为房子还是为了居住的。

土巴兔:这些年发生在您住的胡同里,有很多老街改造的项目,亲身经历后如何看待外界认为的“传统被破坏”的这种情况?

青山周平:我觉得现在老城区的问题就是年轻人越来越多的离开了,这个不仅仅是北京的问题,就是北京也好,苏州也好,西安,日本的京都,这些老城区我都去过,我自己感受其实这个老城区最大的问题是离年轻人的生活越来越远,然后慢慢变成老年人的城区。

对我来说,建筑空间就是要改变的,只有不断改变才能适应居住的需要,不是说不碰它,不让它变化,但要做的是尽量保留它的原貌。

简单的例子很多中国人讲匠人精神,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日本现在还有很多工匠在呢,为什么他们可以一直做那些传统的东西?这个我的解读就是因为他们的东西现在大家还在用,还在买,他们的东西适合现在人的生活方式,所以他们还存在。

如果他们的东西脱离了现代日本人生活,那些人的东西,那些人一定消失了,现在他们做的陶瓷,工艺品这些日本年轻人还买,还用,所以他们留下来了。这样说老城区也是一样,这个是我们对“改造”最基本的态度。

土巴兔:为什么喜欢胡同?

青山周平:很多人认为我住在胡同里,是因为我喜欢“旧的东西”,其实不是,对我来讲北京的胡同就是有未来感的,和创造力的城市空间。其实国贸这些空间是没有什么创造力和未来感的东西,就是一个我们已经固定的东西,但是胡同里面的其实我们换角度去看胡同的生活方式的时候会发现特别有未来感的一个城市空间,它可以变得很年轻。

青山周平认为家应该是开放的,城市生活融进家中,家的空间也衍生到城市空间里

图为北京胡同的一角,胡同老人们把桌椅放在外面,形成了共享的谈话空间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