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夏连续9年血吸虫病“零感染” 世界卫生组织考察湖北钉螺发现地
2018-07-04 15:13:26 来源:汉网

汉网消息(记者关晓锋 通讯员张春红 余芬)江夏区曾是血吸虫“重灾区”,但现已达到国家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连续9年实现血吸虫病“零感染”。作为“湖北钉螺”的发现地,这个成绩吸引了世界卫生组织的关注。上周,世界卫生组织的总部技术官员Amadou Garba Djirmay、菲律宾的大学教授Lydia Leonardo和英国的自然历史博物馆研究员David Rollinson 3位国际专家在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病所专家及省、市血防办等相关领导和专家的陪同下,通过现场查看、听取汇报和交流研讨的方式,对江夏血防进行调研。

\

\

“湖北钉螺”的由来

在医学史上,血吸虫是日本人在日本首先发现的,1904年由日本人龟田富士郎首先发现并命名为日本血吸虫(简称血吸虫病)。该病在江夏区(原武昌县)流行的历史相当久远。据相关记载,1881年,德籍神父富克斯(P·Fuchs)首次在江夏区金口街(原武昌县金口镇)青埠湾发现3个钉螺标本。后经贝类学家格莱德(Gredier)鉴定,创立新属新种,命名为“湖北钉螺”。湖北钉螺是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至今我国大陆湖区所发现的钉螺均为“湖北钉螺”。

湖北钉螺,多生活于地势低的平原地区,水流缓慢、杂草丛生的小河、湖泊沿岸,稻田、池塘、水网地区灌溉沟渠的岸边等处都常遇到。最早发现于江夏金口,后来发现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省也有分布。
从湖北钉螺命名至今已一个多世纪,它们的神秘面纱也被逐步掀开。人们通过采取综合措施防治钉螺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国的钉螺面积与50年代初相比下降了90%以上。“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的光明前景指日可待。

专家高度肯定江夏血防工作

世界卫生组织调研组一行首先到金口街中山舰长江外滩察看了有螺环境综合治理现场,并给予了高度肯定。中山舰外滩广场曾经是金口街牛头山螺点所在地,2011年、2014年、2017年,江夏区委区政府对此螺点三次进行综合治理后,建成了现在的中山舰外滩广场,变血吸虫病传染源地为市民休闲、健身、赏景的美丽广场和公园。

随后,来到“湖北钉螺”发现地青埠湾。调研组一行对“湖北钉螺”发现地石碑和碑文产生了深厚兴趣,在血防所汪殿军所长的详细讲解下,进一步了解了“湖北钉螺”的来源。

参观结束后,大家对湖北血防现状进行了交流和讨论。来自尼日尔的世界卫生组织总部技术官员Amadou Garba Djirmay、菲律宾的大学教授Lydia Leonardo和英国的自然历史博物馆研究员David Rollinson, 分别就中国开展耕牛淘汰、以机代牛工作的经验和机制、灭螺药物对环境的影响、确诊病人的响应流程、达标后血吸虫病的监测技术等问题进行研讨。

最后,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病所副所长李石柱充分肯定了江夏血防的成果和所展示的水平。他认为此次调研活动非常有意义,是为湖北血防将来在世卫组织中树立地位打基础。

几代人接力 江夏送走“瘟神”

“江夏血吸虫防治60年,我是第10任所长了,几代人的付出,才有了今天‘血吸虫病零感染’的成绩。”江夏血防所汪殿军所长告诉记者。江夏区曾经是湖北省血吸虫病重点疫区,现任区卫计委主任朱华乔的岳父于毅,从1967年任五里界乡卫生院第一任院长开始与血吸虫作斗争,深切体会到“瘟神”难送。1987年从湖北医学院毕业的朱华乔,从治疗”大肚子”病(血吸虫肝硬化腹水)的医生,成长为区卫计委主要负责人,主持了2007年江夏达到国家血吸虫病疫情控制标准的验收。直到2013年于毅老人去世,江夏血吸虫才得到有效控制。朱华乔从医30年,才算是实现了老人的遗愿,送走了“瘟神”:江夏达到国家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

据朱华乔介绍,这些年来,江夏坚持查螺、灭螺,切断传播途径,加大宣传血吸虫病防治知识,避免人群接触疫水,保护易感人群。每年冬季进村入户检查血吸虫病,不漏一人。对查出的病人免费送药到手,看服入口。

实施洲滩禁牧,降低家畜感染。对51.2平方公里有螺洲滩实施禁牧管理,每村聘请洲滩禁牧员,对易感动物放牧行为进行监督。疫区宰杀牛、羊、猪等易感染血吸虫病的哺乳动物20000多头。截至目前疫区耕牛全部淘汰。

如今,江夏区现有钉螺面积165.07万平方米,与历史比下降93.2%,连续9年未查出感染性钉螺,未发现急性血吸虫病病人,未发现耕牛感染。有效阻断了血吸虫病传播,江夏居民过上了安逸舒服的江南水乡生活。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