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绝对贫困终结后的穷人?
2018-07-04 21:53:25 来源:凤凰网公益

 

\

7月3日下午,由南都公益基金会和南都观察主办的夏季论坛在北京举办,此次论坛邀请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实教授,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先生,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卢迈先生,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李小云教授,以“谁是绝对贫困终结后的穷人?”为题展开讨论。论坛分为“什么是贫困?”“谁是穷人?”“2020年之后,如何扶贫?”三个模块,围绕贫困的标准和特征、贫困群体的精准识别等问题展开,并提出了2020年之后应对新型贫困的策略建议。

李实:从单一贫困到多维贫困

李实教授首先就“什么是贫困?”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指出贫困是社会当中的人处于物质匮乏的生活状态,它意味着缺少经济资源或者缺乏获得经济资源的能力。研究从全国大范围统计数据出发,指出中国过去三十年的减贫效果非常显著,但是贫困问题仍很严重。想预测2020年后的贫困状态,首先要了解当下。目前中国一直使用的是绝对贫困标准,比如经常提到的“年均收入2300元”,识别是否贫困,就看年均收入是低于还是高于这个标准。

但是,衡量贫困的标准有很多,一种是绝对贫困标准,根据收入、消费、基本生活状态等制定。此外还有相对贫困标准,即根据整体人群收入而确定,比如以平均收入的50%作为贫困线,一旦平均收入上升,贫困线也跟着上升。

绝对贫困标准在一段时期内是不变的,相对贫困标准则会不断变动。如果一个国家整体收入高,相对贫困线就高。而2020年中国是否能消除贫困,取决于到时候是继续沿用既有扶贫标准,还是建立新的扶贫标准。新的扶贫标准可能是相对贫困的概念,也可能是多维贫困的概念。

卢迈:扶持儿童发展,从根源上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卢迈对李实的发言做了进一步的补充,他认为贫困问题在2020年之后的农村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农民工进城务工,农村产生了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的问题,这时候,农村的教育贫困、医疗贫困问题又会成为新的贫困问题。

卢迈认为,贫困地区往往资源匮乏,要在短期内实现区域发展的大跨越、居民收入的大提高,难度很大,但从儿童发展入手有助于从根源上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现实中,贫困地区的儿童承受着生理、心灵的双重“饥饿”。根据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在13个县乡村幼儿园做的统计,5万多孩子中有40.7%是留守儿童,21.6%是贫困户,11.2%的孩子是单亲家庭。对孩子来说,在这样的处境下成长,身体和智力都会受影响。卢迈认为,投资一个孩子,会改变他的命运;投资一代人,会改变国家的未来。在中国,开发式扶贫、保障性扶贫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以儿童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扶贫正在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加大推广力度。

李小云:未来应从“扶贫”转向“防贫”和“助贫”

李小云教授提出,2020年之后,我们将要进入一个没有绝对贫困的时代,然而过去我们的扶贫策略和治理体系都是按照消除绝对贫困思路进行。开发式扶贫和社会保障制度,对减少绝对贫困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随着2020年绝对贫困人口的消失,扶贫的策略也应该随之改变”。李小云认为,“扶贫”策略应该转向“防贫”和“助贫”,即防止贫困的发生和综合救助。“防贫”和“助贫”是为了防止贫困的生产和再生产。

针对防止贫困发生的问题,需要优先解决的是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代际传递涉及两个群体——儿童、父母。儿童是最容易被影响的群体,如果解决好了学前营养、学前教育问题,贫困的生产和再生产就会得到很大缓解。

其次还要给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输血。基础设施完善了,会给贫困地区带来一系列利好。而基础设施带来的放大效应,要远远大于修建基础设施本身的成本。此外,还要依托当地优势提高居民收入,把现代化的理念嵌入到乡村的发展中。

徐永光:用抢救性的思维来解决贫困的代际传递

徐永光提出,要用抢救性的思维来解决贫困的代际传递问题,“如果现在不去关注处于贫困状态当中的儿童,那么2020年之后,他们可能会是新的贫困人群”。

学前教育还没有纳入到公共服务开支的范围,目前,还有1000多万的农村儿童还没有学前教育的机会。另外,农村地区和发达地区的教育投入也十分不均衡,音体美教育在农村普遍消失,但对于孩子们来说,音体美是起跑线,数理化不是起跑线,因为音体美对孩子心灵的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开发是不能缺少的。所以在这个时候,公益组织要发挥作用,投入到扶贫工作当中去。

郑功成:社会保障的两大功能,一是化解和预防贫困,二是促进社会公正

郑功成教授就“健全保障机制,促进社会公平”做了总结演讲。社会保障有两大功能,一是化解贫困,预防贫困;二是促进社会公正。中国要建立一个为人民谋福祉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仅是解决贫困问题,更要实现人民的幸福,实现社会的公正。

过去40多年来,中国的社会保障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深化改革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制度分割导致的地方负担畸轻或畸重,待遇差距大;养老制度、医疗制度、救助制度等各项制度目前正在由试验性的改革状态转向成熟定型的发展时期。这些制度还没能充分实现缓解贫困、预防贫困的功能。而加快建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是未来需要努力的方向。

几位嘉宾分享了各自的研究和实践经验后,与现场观众展开交流,补充讨论了贫困群体在扶贫工作的主体性问题,职业教育在未来反贫困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对残障人士进行支持性服务等问题。

李小云教授在论坛最后提出:“2020年贫困终结将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件大事,这是我们好几代人的梦想,特别是我们这一代人,对贫困的体会更加深切。提前完成发展目标,对全世界的扶贫事业也是一个很大的贡献。”对于扶贫,我们提到“父爱主义”,过度的“父爱主义”不可取,但是对于处于贫困线的群体,如果不施以援助,这种贫困会越来越难解决。但同时也应该意识到,这样的方式也不可能持久,需要不断改革。

对于扶贫来说,2020之后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时代,所以需要新的贫困标准,对贫困人口有新的定义。如果我们说低收入群体和困难群体,那对于前者的扶持应该是提高收入,帮助困难群体应该予以救助,2020之后的政策,应该往这样的方向转变。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