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威最挂念的科研课题有着落 百名博士硕士矢志完成老师遗愿
2018-09-20 20:57:44 来源:汉网

心心念念,夜不能寐。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李德威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在病床上每天工作十几小时。他挂念自己未完成的研究与事业,他穷尽最后力气,写下“开发固热能,中国能崛起”的纸条,希望后来人能完成他的遗愿。

在李德威的追悼会上,师生们为他送上挽联“高原觅真知创新已成生前事,地热寻远志继学自有后来人”。

李德威走了,但“后来人”没有停下,仍在循着他的志向前行。

百名博士硕士

矢志完成李德威遗愿

17日下午3时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调查研究院301室,李德威教授生前办公室,他带领的14名干热岩团队成员从“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门牌下鱼贯而入,准备开组会。

这是李德威教授去世后团队召开的第一次“组会”。地学院副教授刘德民主持了会议。

“9月6日、7日去医院看望李老师时,他给我布置了两项任务:一是补充完善干热岩项目建议书,二是尽快发表关于干热岩和地质构造方面的几篇论文。”地大地质构造专业硕博连读研二学生温琛在会上汇报自己的科研情况。他回忆,当时李德威教授在病床上还给自己作了20分钟的指导,“现在,即使李老师不在了,我也一定会在刘德民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这些研究课题”。

在李德威进重症监护室前的当天上午,刘德民最后一次见到了自己的老师。“李老师说,他还有三本书没有完成,分别对应着他的三个科研方向,分别是盆山耦合和下地壳流动、预测地震和干热岩。第一本书已经成型,第二本书有不少成果内容,第三本只有大纲。李老师嘱托我,一定要继续把干热岩的研究推动下去。”刘德民回忆。

刘德民忘不了这份嘱托。“李老师有100多名博士硕士,大家一起努力,完成李老师的遗愿”。

最挂念的科研课题有着落

这几天,李德威的博士生、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工程师罗文行异常忙碌。他告诉记者,他们正在努力完成李德威教授生前最挂念的干热岩科研课题申报。

李德威9月14日离世。也是在9月14日,李德威在病床上最为牵挂的“干热岩能量获取及利用关键科学问题研究”课题被正式列入科技部2018年度项目申请指南。这意味着,李德威的研究有机会获得科技部经费支持。

老师的去世,让罗文行觉得重任在肩。“我要尽自己最大努力,把老师的理论变为现实,打出更多的干热岩井,提取更多的固热能,早日达到李老师所期盼的三峡电站的装机容量。”

罗文行介绍,这个课题的价值主要在于创新,“干热岩作为固热能在海南已经有了开发应用,今年5月5日在海南琼北成功完成中国东部第一口干热岩钻井,今年还想打几口井,进行产业化推广,让更多的人能够用上这种新的清洁能源”。

据科技部项目指南介绍,此举将大幅提升地热等我国可再生能源自主创新能力。

长江日报记者杨佳峰

同事眼中的李德威

呕心沥血为国家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学院曾佐勋教授评价李德威:“想国家的事,掏自己的钱,李德威就是这样的人。”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调查研究院院长吕新彪教授说:“李德威为干热岩提出了新的思路,影响很大,对国家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很有价值,他为国家新能源呕心沥血一点不假。”

地学院教授王国灿说:“李德威敢于在学术会议上碰撞,甚至反驳,不像有些人喜欢拐弯抹角,他很直接,在国内的学术文化中有些另类。现在像李德威这样有独立思考、敢于挑战权威的科学家太少了。”

地学院教授廖群安说:“总觉得他是钢铁做的,在高原戈壁上一天最多可以走50公里,被称为高原小山羊。”

地学院张雄华教授说:“李德威对板块学说理论不盲从,提出了‘层流构造假说’,他不管别人的感受,为了学术敢于坚持真理,不顾及其他。”  

(长江日报记者杨佳峰整理)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