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怕债主“失踪”,“感恩奶奶”常常提醒债主
2016-02-03 06:08:48 来源:武汉晨报

记者杨荣峰

借的医药费,送的丧礼钱,捐的慰问金和生活品,在杨文英眼中,这些都是债。不仅仅是金钱债,更是恩情债。小到一碗盒饭一袋水果,大到上万元借款,还有不留电话地址的无名好心人的帮助,在杨文英心里不分大小,都重若千斤。一份每月两千多元的退休金,一块每日天未亮便早起打理的菜地,是她仅有的本钱。她省吃俭用,独自带着孙女,剩下的心思全都用来还债感恩。一年还不清,还两年,两年还不清,还有“我这把老骨头的有生之年”。

杨文英用心记录金钱债和人情债,一笔笔记录、一封封信件、一通通电话、一次次上门、一袋袋蔬果,使感恩诚信显得越发珍贵。

东西再小,也是恩情

杨文英家的客厅不大,摆下桌子、柜子、沙发后,落脚的地方没剩下多少。客厅内最显眼的,除了一个放了三碟冷菜的桌子之外,便是一张摆满了单据、本子的小茶几,杨文英将账本摆在茶几上,每天都会看几眼,更不忘让孙女多翻翻,“哪天我不在了,孙女还可以代我感恩。”

从儿子患病到逝世,媒体关于帮助过她的好心人的报道、好心人给她写的回信、爱心企业和政府部门给她的慰问金信封、亲友们给她寄钱和她还钱的单据,张张不落,在茶几上摆放得整整齐齐。

杨文英的账本记录得很详细:本子中甚至还记录了“快餐面5盒和几个点心。”“一个抱小孩的母亲给了100元,不告诉姓名、电话……叫儿子出院了报个平安。”

杨文英说,哪怕是一顿饭一个水果,她都要记录得一丝不差,东西再小,也是恩情。

受助后她记得清清楚楚

采访中,她可以给记者讲上几十分钟别人的恩情,有的甚至连对方都记得不是很清楚了。

江夏区纸坊街9603社区经常看望杨文英,记者采访该社区民政干事熊女士时,她只回忆起两件帮助过杨文英的往事,但杨文英对该社区帮助她的每一件事都记得清清楚楚。端午节送粽子,重阳节送牛奶,儿童节送书包,还有好几次社区送来慰问金。

杨文英也多次接受过江夏区民政局的帮助,虽然对方记不得了,但杨文英都记得,“他们蛮好,儿子安葬火化时,他们给了我一万多元钱。”

在9603社区的街坊中,杨文英口碑不错,在社区内采访时,杨文英好几次拉住偶遇的街坊,即便对方连声笑称,“这些都没什么,她过得很不容易”,但杨文英还是拉着对方,向记者讲述对方帮助过她的往事。

常联系债主,生怕对方“失踪”

年关将近,一般都是债主担心欠债人失踪,但杨文英却时刻担心找不到债主们,写信、通话、串门,杨文英变着花样“提醒”债主,“我这里还欠着您呢”。

杨文英的儿子在省人民医院住院时,一名病友的女儿兰女士曾帮过她,她们之间的联系一直都没有断。

“经常给我打电话。”兰女士告诉记者,当年她的父亲在医院住院时,她看到杨文英为了省钱,每天都睡在重症监护室的电梯口旁,随时都会为医药费着急,小孙女也常常陪在杨文英身边。心疼之余,她给杨文英塞了500元钱,杨文英坚持要她留下联系方式,没想到离开医院后,杨文英隔段时间就给她打电话。杨文英除了表示感谢之外,还会对她说说生活状况,还多次提出还钱和送鸡蛋,但是她是不会让杨文英还钱的。由于她住在汉口,她担心杨文英的身体,也多次婉拒了杨文英送鸡蛋的好意。“老奶奶很重信义,知恩图报。”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