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严珏摄影詹松
一头是花楼街,一头是统一街,打铜街就是这两条街中的一条小街巷。在打铜社区服务中心,记者见到了今年70岁的沈永伟爹爹,他是打铜街的老居民,从小在这里长大。他回忆,小时候的打铜街非常热闹。家家户户都要到打铜街来买生活必需品,比如烧水壶、洗脸脸盆等等。这条街上,从早到晚都是此起彼伏的打铜声。
而现在的打铜街仅仅只剩下了“打铜街”这个名字,各种打铜的店铺已经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烟火气息浓厚的水果摊、包子铺、小餐馆……
曾经街如其名的“铜器一条街”
打铜街,街如其名,这条专门打制铜器具的街道,按今天时髦的说法便是“铜器一条街”。
打铜街因打铜业兴盛而得名,兴盛于清代。那时候花楼街一带,人称“金窝子”,几名铜匠慕名来附近的打铜街驻扎,他们打铜的手艺精湛,又吸引了更多的同乡手艺人聚集到这里。铜匠采取“前店后坊”的方式,自产自销铜器具;或者挑副铜匠担,抖动用5块铜片串成的铜串子,走街串巷修补铜器。
据记载,康熙三十年(1691年),汉口铜器业的手艺人在汉口半边街(今统一街)修建了“江南京南公所”,作为铜锣坊、徽锁坊、铜镜坊、红铜坊、铜盆坊、喇叭坊等铜器业的敬神、议事之所。因紧靠江南京南公所,许多铜器手艺人和作坊集中在这条街上,周围人称之为打铜街。
汉口铜器业有四大帮:日用杂器的“大货帮”,水旱烟袋的“烟袋帮”,锣钱响器的“响器帮”和专营铜器的“财神帮”。
打铜街是“大货帮”的集中地,主要生产日用的铜盆、铜壶、铜墨盒以及供神用的铜烛台、铜香炉等杂器。据清宣统元年(1909年)统计,武汉铜器店800余家,其中700余家分布在这一带,仅打铜街就有230余家,足见汉口铜器业之盛。除打铜街外,还有些店铺、作坊开在附近的长堤街、太和街及棉花街一带。
这里的铜器
20世纪初拿过国际大奖
老汉口都晓得卖铜器的两家大字号:姚春和、郑炳兴。1915年巴拿马赛会上,姚春和铜器夺得一等金奖,郑炳兴、姚太和、义太和等铜器获二等银奖。
姚春和的店在水塔对面,铜货名声最响,生意最大。当年凡宽裕的家庭,都是姚春和的忠实用户。汉口出产的铜印章盒、铜墨盒雕刻精美书画,折服了全中国的文人墨客。在齐如山(梅兰芳的编剧)所写《北京360行》、《中国工艺》书中,都提到当年汉口姚春和的铜器。张爱玲在《海上花开》中也曾提及汉口铜器。
世事无常,随着时代的进步,机器制造的搪瓷、铝制日用品更价廉,传统手工铜器渐渐失去市场空间。上世纪40年代末,打铜街走向衰落。据了解,随着机械工业、轻工业兴起,传统的手工铜器业逐渐失去市场,许多铜铺无奈关门。那时候的打铜街已徒有其名,沿街的店面纷纷转行,开起了杂货店、副食店、粮油店、茶叶店、土产店等。虽然打铜街上依然人流如织,却已是另一种风景,再难听到打铜声。打铜社区倪娟书记告诉记者,现在打铜街虽然难闻打铜声,但曾经的辉煌还在老武汉人的记忆里,社区打算打造“打铜文化”,让更多的年轻人知道了解这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