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柯美学通讯员李斌
资料显示,武汉园博园从2013年4月开工建设,此后两年多的时间里,每天有10000余名建设者在工地上忙碌着。2013年4月,市园林和林业局干部董冲被任命为园博会项目建设部部长。
“门外汉”四处讨教垃圾治理术
武汉园博园北门的一侧,保留了原金口垃圾场3处遗迹:一处是原垃圾山的横断面;一处是管理用房;一处是一条运送垃圾的通道。这3处遗迹,经过园林艺术处理后,被建成景观,“讲述”着生态回归的故事。
董冲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对于环保技术,他是陌生的。董冲没有畏惧,他四处求教,询问垃圾场老员工,拜访工程专家,不断研究各种方案的可行性。他们最终确定,采取两种并行的方式处理垃圾:一是让垃圾“吸氧”加速反应的好氧技术,二是将垃圾包裹密封治理的封场技术。
董冲说,最难忘的是2014年6月,正是建设高峰期。当时,天气炎热,施工现场的陈年垃圾,散发出刺鼻气味。为按期施工,他和大家一起,戴上防毒面具进场施工作业。“戴上防毒面具太热了,闷人,那就是‘臭鸡蛋堆里蒸桑拿’的感觉。”
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和实践,董冲和他的管理团队如期实现了园博园场地“三通一平”:通水、通电、通路和平场。
立“军令状”5天排险情
董冲把园博园的建设比喻成一场马拉松:垃圾处理是起点,公共设施和展园建设是长跑,绿化工作是收尾。如果不是建设者们介绍,谁也想不到园博园的建设“马拉松”中,也存在各种不为人知的“险象”。
2015年7月,离开园日期仅有两个月。7月23日,大暴雨让所有建设者们捏了一把汗。雨不停地下,园博园周边的市政道路开始积水。园博园博物馆小镇处于洼地。随着降雨量不断增加,博物馆小镇也跟着积水,这里有淹没的危险。董冲得知这一情况,连夜调来排水设施,加班排水。然而,市政管道发生倒灌,博物馆小镇一夜之间,成了一片“汪洋”,进场材料全部“泡了汤”。
坏消息一个接一个:暴雨过后,呼和浩特展园突然出现塌陷。那时,展园施工单位早已撤离,查明原因后,董冲不得不重新组织人力回填土方、修路,“展园的路多已成型,车辆进不去,土砂石都只能用人力挑。”
“一定要让博物馆小镇在开园前完成建设!”董冲立下了“军令状”。来不及怨天尤人,董冲和同事们在淤泥里开现场会,紧急调配人员排涝清淤,连续奋战5个日夜,把工期抢了回来。
精心呵护后花园
去年,武汉园博会如期开幕。董冲说,园博园好评如潮,一颗心慢慢落了地。园博园开园后,园博会项目建设指挥部的工作并没有结束。他们还要给游客提供精细的服务,保证园博园正常运营。园博园开园后,他们收到了周边居民送的几十面锦旗,政府部门将垃圾山变成后花园,居民推开窗就能看山望水,更要精心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