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陈永权)“千湖之省”有三分之二的湖泊面临水体污染,如何恢复湖清水碧,如何改善水环境?昨天,武汉水资源环保事业促进会召开研讨会,会长程康彦等同志与42名专家学者联名,向省委、省政府提出“低成本高效益治理水体污染的建议”。主张用凤眼莲为水生植物治污的先锋和主力;治污的前提是全面截污,即不仅要截断污水管网的污染,还要堵截进入雨水管网的污染;用凤眼莲“治淤”代替清淤应成为一般水体治污的新常规。
据《湖北省湖泊志》统计,全省现有728个湖泊,水质在IV类和劣于IV类标准的湖泊比例达72.1%,特别是小型湖泊水质总磷、总氮、氨氮等超标严重。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更大力度实施“碧水工程”行动计划,着力改善水环境质量。
据悉,用1吨凤眼莲可把1000吨超标1倍的劣Ⅴ类水净化到Ⅴ类,其祛除的氮、磷比污水处理厂处理等量的氮、磷还要节省资金50%以上。去年4月千亩小南湖投入凤眼莲治污,凤眼莲长起来后的6-10月与前五个月相比,总氮下降27.55%,总磷下降52.28%,氨氮下降80.25%。会上,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吴振斌、华中农业大学副教授万小琼等专家学者认为,武汉的实践证明,利用“吸污之王”凤眼莲治理劣Ⅴ类富营养污染水体具有成本低、见效快等明显的优势,值得推广。
程康彦与专家们认为,要审慎地看待清淤。清淤成本高,耗费大,还往往破坏湖底生态,存在二次污染的风险。因此,除重金属及有毒物质超标,除妨碍行洪、排涝,需要扩大库容等特殊情况应当清淤外,一般水体治污应该用治淤代替清淤。即用凤眼莲为主的水生植物大量吸收表层的氮、磷等富营养物质,使之形成阻塞下层富营养物质释放的稳定表层。这可以大幅降低治污成本,把底泥污染变成资源,并避免清淤带来的一系列麻烦和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