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陈永权通讯员张军袁剑)3月下旬,湖北省内某公司将净重11吨、货值21万元的ABS塑胶颗粒、聚乳酸颗粒等4种原材料运入东湖综合保税区,交付给区内企业斯瑞迪(武汉)三维打印耗材有限公司进行加工。昨日,经过10多天的加工,打印出的3D耗材出区办理了通关手续。这标志着“委内加工”这一自贸试验区海关监管创新制度在我省正式落地实施。
武汉海关介绍,“委内加工”是指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加工贸易企业接受境内区外企业委托,对区外企业提供的入区货物进行加工,加工后的产品全部运往区外,突破了以往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企业只能承接境外加工业务的传统限制。
斯瑞迪公司总经理曾书辉介绍,武汉海关实施“‘委内加工’”监管创新制度,成品出区时不缴纳关税和增值税,仅按加工费纳税,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据测算,今年两家3D打印耗材企业的合作,其年产值可突破1200万元人民币,相当于增加了300万收入。
武汉海关介绍,目前,正加快加工贸易和保税监管改革步伐,推广了包括“委内加工”在内的4批共28项自贸试验区海关监管创新制度。有效促成区内区外企业的“产能合作”,缓解区内企业加工产能过剩、对国外市场过于依赖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