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再尊称一声“先生”
2016-05-26 07:14:00 来源:武汉晨报

钱钟书、杨绛的青春岁月

钱钟书、钱瑗、杨绛一家三口(右起)

杨绛先生到晚年仍伏案工作

记者鲁艳红

作为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杨绛先生自带书香、高贵温婉,在丈夫钱钟书和女儿钱瑗离开多年以后,“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的杨绛先生,和他们“小团圆”。与“普通男人”也能称其为先生不一样,能称为“先生”的女人都是不普通的,要有大学问、有风骨,是个真正的读书人。杨绛大概是最后一位能被称呼为“先生”的女作家了,让我们再尊称一声,“先生”。

最贤的妻

最懂“围城”的人

杨绛和林徽因是同时代的才女。她与钱钟书童话般的爱情,甚至让后人忽略了她作为翻译家、文学家、戏剧家的才华。钱钟书曾给杨绛一个最高的评价:“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婚姻的围城他们走得很好。

1935年婚后,夫妻两人远赴英法游学。满腹经纶的大才子在生活上却出奇地笨手笨脚,学习之余,杨绛几乎揽下生活里的一切杂事,钱的母亲感慨这位儿媳,“笔杆摇得,锅铲握得,在家什么粗活都干,真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钟书痴人痴福。”

回国后,杨绛的沉稳周到,是钱钟书成就事业的最有力支持。1946年初版的短篇小说集《人·兽·鬼》出版后,在自留的样书上,钱钟书为妻子写下这样的情话:“赠予杨季康,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钱钟书的小说《围城》被搬上荧屏后名声大噪,剧中那段著名的旁白“围在城里的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被无数人引用至今。实际上这段话是出自杨绛之手,她可谓是最懂《围城》的人。

彩云易散琉璃脆

“我们仨”散了

从1994年开始,钱钟书住进医院,缠绵病榻,不久女儿钱瑗也病重住院,与钱钟书相隔大半个北京城,当时80多岁的杨绛来回奔波,辛苦异常。“钟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1997年,女儿钱瑗去世。一年后,钱钟书临终,一眼未合好,杨绛附他耳边说:“你放心,有我呐!”内心之强大,令人肃然起敬。

自钱瑗和钱钟书相继离世后,杨绛便闭门谢客,很少再与外界往来。“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2003年,《我们仨》出版问世,这本书写尽了杨绛对丈夫和女儿最深切绵长的怀念,满纸岁月的痕迹,笔触悲凉。在文末杨绛写道:“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我一个。”

“走到人生边上”

和谁争都不屑

2007年,96岁高龄的杨绛让人意想不到地推出一本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探讨人生的价值和灵魂的去向。

走到人生的边上,杨绛保持着内心的安宁与淡泊,隐于世事喧哗之外,陶陶然专心治学,并开始独自一人全身心整理钱钟书的学术遗物。

钱钟书去世后,杨绛以全家三人的名义,将高达800多万元的稿费和版税全部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杨绛与钱钟书一样,出了名的不喜过生日,90岁寿辰时,她就为逃避打扰,专门躲进清华大学招待所住了几日“避寿”。她早就借翻译英国诗人兰德那首著名的诗,写下自己无声的心语:“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