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引发的中风“猛于虎”
2016-06-02 07:16:00 来源:武汉晨报

本报讯(记者黎清)6月6日是第四个“中国房颤日”,昨日,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副院长、心内科主任苏晞教授指出,与没有房颤的人群相比,房颤患者的中风发生率要高出近5倍。而且和其他原因引起的中风相比,房颤导致的中风更凶险,许多患者不治或者落下终身残疾。

据介绍,房颤的主要症状有心悸、眩晕、晕厥、气促等,但也可能没有任何症状。房颤本身的症状虽轻,但可能导致可怕的中风。当心房颤动时,心房收缩功能减弱,心房中的血液无法完全被泵出,会瘀滞在心房内,逐渐凝结成块形成血栓,如果血栓随血液进入脑部血管,就很容易堵住血管,阻断脑部供血,导致中风发生。

苏晞教授介绍,和其他原因引起的中风相比,房颤导致的中风更可怕。这是因为相较于血管内的空间,心房内更“宽敞”。若心房中有凝结成块的血栓,其个头更大,极易堵塞人体中较大的血管。这就导致了房颤引发的中风有“三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所以,得了房颤一定要有预防中风的意识,最大限度减少中风发生的风险及可能带来的伤害。

“预防房颤导致的中风需要使用抗凝血的药物(简称抗凝药)以防止血栓的形成。”苏晞教授表示,过去几十年中,临床上常用的传统抗凝药由于剂量个体差异大、存在较多的药物-药物和药物-食物的相互作用,患者需频繁去医院抽血监测,非常不便,导致依从性很差。如今新型口服抗凝药服用方便,无需频繁监测,患者更容易坚持治疗,同时其疗效和安全性更高,也可以采用非药物的预防方法,如左心耳封堵术。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