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9岁女孩张易文参加高考总分172分的新闻引发热议。有网友发现,参加高考时父女俩身穿培训机构广告衫,怀疑家长炒作。其父否认炒作,称女儿确实没接受义务教育,一直在自己办的培训学校读书,让她参加高考是为了“引发大家对传统教育方式的反思”。
参加高考时,张易文被网友冠以“天才”、“神童”的称号;成绩一出来,就有人说选择题随便选也能考出这个分;现在,大家又把质疑的目光投向了她的父亲。9岁的孩子,估计世事都没懂太多,就被父亲、媒体、网友一起,推上了风口浪尖。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假如张易文这次考到了一本线上,舆论和网友会是个怎样的反应?那时,“天才”、“神童”成真,网友对其父炒作的质疑,也会淹没在对其成功教育方法的大量点赞里,估计还会有不少家长想把孩子送去他的培训学校。
可是,生活和现实往往没办法假设。9岁孩子高考172分,其实是最正常不过的结果。只能说,她父亲培养“神童”的愿望和网友对“神童”的期待,都落空了。可她父亲有一句话说得有启发性——引发大家对传统教育方式的反思。
为什么一个9岁孩子表现出和正常孩子相当的学识时,大家就冷嘲热讽,相反,设若高考考出了高分,那她所接受的教育模式就是可接受的?现代“私塾”出现得不少,可不管它们奉行什么教育模式,最终还是要靠高考成绩来给自己“背书”,那么,这些传统义务教育之外的尝试,意义何在?
晨报评论员
70后女汉子
轻视角看世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