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肖娟贺亮通讯员赵娜)手机上的各种应用软件,其实存在大量“仿制品”,用户不小心中招后,容易遭遇恶意扣费、短信劫持或隐私窃取等恶意行为。昨天,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中,阿里巴巴集团联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2016中国互联网仿冒态势分析报告》显示,今年1-8月,高达83%的手机热门应用存在仿冒,平均每个应用的仿冒量达34个,总感染设备量达6790万台。
阿里巴巴集团高级安全专家方超说,仿冒APP已形成了一条黑产链,其作案手法是:伪基站发送钓鱼短信——钓鱼网站欺骗用户——诱使用户下载安装恶意仿冒应用——截取验证码及所有用户敏感信息并转账。他建议,手机用户尤其是安卓手机用户,请不要通过点击手机短信链接来下载手机应用。另外,苹果手机“越狱”也会增加受到仿冒应用的感染风险。
阿里巴巴集团移动安全资深总监陈树华表示,如今的网络灰黑产已经形成链条,上下游分工明确,形成了一个产业“闭环”,而从运营商、互联网企业、安全企业到用户,仍然没有形成互联网安全的联动机制,没有有效协同、互通安全数据,比如一个机构受到安全攻击,如果它的安全数据能共享,其实是可以帮助别的机构提前防御。他呼吁,社会也应该形成网络安全“闭环”,让安全大数据在政府、机构、用户之间得到顺利流转,共同抵御灰黑产。
2016年1~8月
(安卓安装包样本数据)
从16个
行业分类中
分别选取
15个热门应用
共计240个应用
作为仿冒分析的对象
平均每个应用
仿冒量达34个
83%的手机热门
应用存在仿冒
发现总仿冒量
达到了8267个
哪些应用仿冒最多
……
……
社交性仿冒应用
占总感染量近50%
金融、电信等行业仿冒应用
情况突出
总感染设备量达6790万台
仿冒应用最严重的感染区域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等地
据阿里巴巴集团联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2016中国互联网仿冒态势分析报告》显示
57%
仿冒应用
有流氓行为
恶意扣费
短信劫持
隐私窃取
……
风险最高
某银行APP
共发现24个仿冒应用
全部能截取验证码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