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沙龙聚人气,中医、微信教居民防病
2016-09-24 11:13:00 来源:武汉晨报

社区医院和家庭医生,是出院患者在家康复的好帮手。图为医生胡柏在为居民做康复训练。记者石一摄

记者王春岚通讯员莫昕史威韡

前不久,65岁的方爹爹中风,幸亏抢救及时,捡回一命,但留下后遗症,右侧肢体偏瘫,说话也不利索。从医院出院时,医生嘱咐要做好后续康复,有望恢复部分受损功能。

在家庭医生杨九芳的建议下,女儿小方将父亲的康复点定在了杨园街第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里设有中医康复门诊,离家又近,每天用轮椅将方爹爹推来做针灸、理疗,方便又放心。

“病人从大医院出院,到回到家庭照料,家庭医生和社区医院是很重要的中间部分。”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院长汪再坤介绍,尤其是对老年居民来说,生病后精神压力大,容易产生情绪障碍,而大医院医生工作繁忙,很难详细为他们做解释及指导。社区医院和家庭医生正可填补这一空白,为居民搭建医院至家庭沟通的桥梁。

目前,该院有2个家庭医生团队,共8位医护人员,为6个社区、4万多居民服务。为提高家庭医生服务质量,“医联体”内的武汉市武昌医院经常到社区医院坐诊、为家庭医生们指导诊疗。

组建“社区沙龙”教慢病患者防病

“糖尿病人血糖高,要打胰岛素降糖。但是‘糖爹爹’打针后临时有事,没来得及过早,结果低血糖晕倒了。所以,一定要注意预防低血糖,打针后千万莫忘了吃东西。必要时随身带点糖,感觉不对就吃糖。”

8月30日,杨园街第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武昌医院内分泌科李莉医生,在杨一社区举办社区沙龙讲座,62位糖尿病居民听得津津有味。老糖友陈爹爹说,以前只知道要少吃糖,听了讲座才知道这也有讲究。

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杨九芳介绍,目前我国老年人平均年龄为70岁,但7成多老年人自报患有慢性病,尤其是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社区医院定期举办“社区沙龙”,将这些慢性病患者凝聚起来做科普,帮助他们提高防病、应对疾病的能力。

最让她印象深刻的是,一次高血压社区沙龙讲座上,医生为到场居民量血压,发现一位50岁的毛先生血压超高。杨九芳担心他随时晕倒或脑梗,给毛先生吃了降压药,安排他到武昌医院做进一步检查。结果更令人吃惊:即使吃了药,血压仍没有一点下降,在医院静脉注射降压药后才恢复正常。毛先生最终被诊断为高血压,必须长期服药。

中医辨体质爹爹婆婆们很青睐

74岁的高阿姨有糖尿病,还有慢性肾功能不全,导致肾性贫血,女儿买了不少保健品孝敬她。杨九芳进社区随访时,特意对照评定表格,为高阿姨测定体质,发现高阿姨符合中医里“气虚”体质,要少吃空心菜、生萝卜等具有耗气作用的食物,但也不能吃多黄豆,以免蛋白质摄入过多。

前来社区医院就诊的慢性病患者,中医科医生每年为他们做两次中医随访,进行体质辨识后发放健教资料,指导他们日常起居。这一招很受爹爹婆婆青睐。

中医科医生胡柏说,不少居民患上慢性病后,听邻居、朋友推荐,乱吃偏方和保健品。通过做中医体质辨识,居民们对自己身体状况有了正确认识,按照科普手册的建议安排衣食住行,生活更科学,也令医生们更放心。

扫码可加APP欲覆盖年轻人群

今年8月初,36岁小伙徐勇(化名)总觉得喉咙发紧,吃饭时也不舒服。他以为是感冒或咽炎,坚持两天后没好转,才到社区医院来看病,结果竟被诊断为中风,CT检查显示脑血管有梗阻。经过抢救,徐勇保住性命,但肢体功能恢复不理想,右手不灵活。

杨九芳介绍,咽喉不适属于不典型的脑梗症状,如果发现不适时就向家庭医生咨询,医生会主动提醒,提早来做检查,早治疗,康复情况会更好。

每次下社区,杨九芳都会主动向居民推广自己的手机号码和微信,平时经常联系、沟通的有50多人。

“还远远不够。签约家庭医生的大多是老年人,年轻人白天要上班,对家庭保健的意识也不强,对签约家庭医生不太积极。这也是家庭医生推广以来,遇到的常见难题。”杨九芳遗憾地说,她只能把微信二维码留在社区,供年轻人扫码加入专用健康APP,可通过APP联系家庭医生。实际上,年轻人是家庭顶梁柱,承受着巨大工作、精神压力,他们更需要家庭医生提供保健服务。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