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篇关于回礼的帖子引发网友关注。发帖人称,朋友结婚自己送600元,可自己结婚朋友只回了200元;朋友生娃她送了1000元,可她生娃朋友只送了一包水果。这让她心里很不是滋味。
想起网上各种有关礼金的趣闻,比如教你如何躲“红色炸弹”的攻略;还有久不联系的同学突然出现,收完礼金就消失了……而像这篇网帖所说的情况,大概是最常见的了。毕竟,那些收得多、送得少的,估计也没勇气把自己的经历拿到网上来晒,否则,还不被网友的唾沫给淹死。
想想,真是再没有比请客和随礼更微妙的事情了,但这样的微妙也实在是人之常情,没什么不好意思的。能像这位网友一样拿出来叨叨,让大家一起帮着声讨或者劝解,总好过自己郁闷,还要憋在心里强。但豁达的人我也真见过。朋友结婚、生子在前,都送上厚礼,自己结婚,朋友却身在外地装马虎,身边人都替她“打抱不平”,她还要为朋友“开脱”,“人在外地不好送嘛。”
想起之前看过的一篇文章,虽然我们一再说“礼轻情意重”,感情不能用物质来衡量,但对他人的情义,总得有个表达的方式和渠道,要么愿意花时间要么愿意花钱,总不能老拿根羽毛来说“我多么多么看重你”。再说,在礼金的多少问题上,还有个约定俗成的“规则”,那就是一般对方送多少,自己回多少,时间长了,有的还会适当加点。这既是种社交礼仪,也是对彼此情义的互相肯定。要不,结婚时的礼金簿是拿来干嘛的呢?
特殊情况当然也有,比如手头拮据,确实拿不出来,不妨送的时候就真诚地说句“抱歉”,道出实情,相信谁也不会太过斤斤计较。真碰到不地道的人,总是在礼金上耍小聪明、贪小便宜,那就只当花点钱看清了一个人,自己也不吃亏的。
晨报评论员
70后女汉子
轻视角看世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