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评论员
70后女汉子
轻视角看世事
你所有的隐私信息,包括开房记录、名下资产、乘坐航班,甚至上网信息,只要有人付钱,就可以轻易被查到。这是否让你不寒而栗?
记者亲身经历,在网上只花700元就买到了同事的上述信息,更可怕的是,有第三方软件为这样的服务提供担保,整个交易已跃升到“平台化”的地步。包括你的银行存款记录、手机实时定位、手机通话记录等,也都能查到,而且声称7天×24小时不间断服务。
以前总有幻想,觉得那些信息被泄露的人,是因为自己的不小心。但看到这种“平台化”的服务,才发现,自己再怎么“小心”,也敌不过有心人无孔不入的“调查”。
信息化社会,所有的信息都变成一串保存在电脑里的数字。我们曾经侃侃而谈,大数据时代,可以利用这些信息数据做什么做什么,但现在,普通人似乎还没有享受到大数据带来的便利,就先被它潜在的信息泄露风险圈定了。
说起来,这些个人信息被贩卖的消息,我们不是第一次看到了。但更让人担忧的还在于,社会整体仍在低估这种“隐私裸奔”造成的实际伤害。我们只有在徐玉玉这样的悲剧发生时,又或者遇到明星这类特殊群体因信息诈骗损失巨额财产时,才会惊觉信息泄露已经到了让人防不胜防的地步,后果如此可怕。
当个人隐私已经廉价到只值700元,这就不是让公众自己注意防范就能解决的问题。网络安全法将于明年6月实施,其中对信息安全有了相对完善的规定,但在那之前,我们当然不能任由“信息裸奔”继续存在。每一次媒体报道,实际上都提供了一个立即补上漏洞的机会。法律或者还有不完善的地方,但安全不能有丝毫松懈,因为信息和生命的联系,有时紧密得让人想不到。
(相关报道详见A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