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正街站人们兴致盎然地观看“汉正印象”。
在汉正街站,晨报男主播正在讲解。
记者陶常宁
6号线新车“高大上”
引市民点赞
读者团中年纪最小的刘佳男才5岁,跟着爷爷奶奶一起来的。“因为我的家家就一直住在汉正街集稼嘴,我像他这么小的时候,天天在汉正街的巷子里穿,跑到民众乐园看戏,和小伙伴去六渡桥玩啊。”刘德清指着孙子笑说,地铁通车到中山大道,以后到汉正街就方便了。
昨晨,晨报读者团在钟家村坐上开往东风公司方向的6号线,“车变大了!”“椅子变长了!”“绿色很养眼。”读者们拿起相机和手机,一顿“狂拍”。
地铁讲解员给大家介绍,6号线列车是我市地铁首次使用的A型车,宽3米,比现在的地铁B型车要宽0.2米。
“咦,车门这里怎么好像更宽敞了,”有市民问,原来车门附近的立柱取消了,这样设计就是为了让市民上下车更加顺畅,也可以把客流引向车厢中间。
从琴台过汉江,2分多钟就到了武胜路,然后马上就到了汉正街,“好快啊!”大家感叹,有了地铁,过江再也不是问题了。
艺术墙成最佳拍照留念地
奇趣海洋吸引小伢
昨天参观的四座特色站,每个站有各自的设计,在各面艺术墙前合影,成了读者团的“固定节目”,大家呼朋引伴,一起合照,留下最美瞬间。
参观国博中心南站和北站时,好多市民拿出手机不停拍。有人笑道:“你们把电留一点,不然等会到汉正街估计电都不够了。”
一路上,年纪最小的小佳男每到一座特色站,都要到艺术墙前让爷爷给他拍照。在国博中心北站,呈现奇趣海洋的玻璃手绘墙前,小家伙天真地凑上去,想摸一摸艺术墙上的鱼是不是真的。
经过琴台时,好多市民被三角房上的古琴谱吸引了,“这上面是什么字啊?好多不认识。”当讲解员告诉大家,这是古琴谱时,大家才恍然大悟。
提前预订演出票
坐6号线去琴台剧院
市民海涓是晨报老读者,家住香港路,去年也曾参加过试乘,今年依然积极报名。“去年就在盼6号线开通,”她说,家门口多了一条线,外出更加方便了。
“你知道吗?我订了28号田克兢演出的票,”海涓说,演出在琴台大剧院,当时打电话订票时,售票方推荐27号的票,“我一口就拒绝了,就要28号晚上的票,”她说,就想体验一把从家坐地铁去汉阳看演出的感觉。
艺术系学生慕名试乘
只为一睹6号线真颜
最后一站来到汉正街,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来到了。一到站厅,当看到蓝天白云,老汉正街的街景图,参观的市民们已经迈不动步子,好多读者说,虽然前天已经看过晨报微信推送的内容,昨天也看过晨报《天下第一街,搬进地铁站》的报道,但当亲眼看见这一切时,还是被震撼了!
昨天令晨报读者团停留最久的,也是汉正街站。“太美了!”“太令人惊讶了!”各种称赞不绝于耳。反映老汉正街街景的雕塑前,大家一幅一幅仔细看,寻找自己曾经的影子。
读者团中,有位武汉伢叫黄静远,本科毕业于北大,现在回到武汉,正在准备考研。“我是学艺术的,本科师从北大李松教授,每年地铁召开艺术专家会,我的老师都会受邀参加,这次6号线最让人期待的就是汉正街站,老师说这个站的艺术设计真正具有国际水平,”黄静远说,正是听了这番话,所以他迫切想来看一下。
“武汉的地铁艺术设计已经迈入国际水准,在汉正街这次的艺术设计最能体现,”黄静远说,在车站进行结构设计时,艺术家就参与进来,做到艺术设计和车站设计同步,这样更有利于艺术家发挥。
“汉正街站太棒了!”黄静远参观后深深感叹。
试乘6号线
昨天上午,武汉晨报联手武汉地铁集团,带领65位市民试乘地铁6号线,提前“尝鲜”。由65位市民组成的晨报读者团沿途参观了国博中心南站、国博中心北站、琴台站和汉正街等特色站。读者团中有6号线沿线居民、摄影爱好者、还有地铁族网友,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看看心中最美的武汉地铁新线,看看中山大道这条焕发新颜的百年老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