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电巴西研究人员2日说,寨卡病毒不仅可由埃及伊蚊传播,还可能经由更常见的蚊类传播,这将使寨卡病毒的防控变得更为复杂和艰巨。
依据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多国出现的寨卡病例,研究人员先前认定,寨卡病毒的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
然而,巴西研究人员2日说,他们的研究表明,比埃及伊蚊更常见的致倦库蚊也可能成为寨卡病毒的传播媒介,进而带来这种病毒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的隐忧。
研究人员发现,他们在把感染寨卡病毒的兔血注射进200只致倦库蚊体内后,病毒可经由体内循环“毫不费力地”进入蚊子的唾液腺,进而大量繁殖。这意味着,它们可以通过叮咬人体传播寨卡病毒。
不过,研究人员说,他们还需要展开更多研究,以确定野外环境下的致倦库蚊是否已具备携带并传播寨卡病毒的能力。
寨卡病毒最早于1947年在乌干达被发现,症状与登革热相似,包括发热、红疹、头痛、关节痛、肌肉痛以及非化脓性结膜炎等。寨卡并不是一个致命性病毒,大约80%的感染者并无明显症状。
研究人员说,在巴西,致倦库蚊的分布数量大约是埃及伊蚊的20倍。一旦包括致倦库蚊在内的其他蚊类被确定能够传播寨卡病毒,对于这一疾病的防控将变得更加困难。
路透社报道,更令人担心的是,致倦库蚊可大量存在于气候更加温和的地区。譬如在美国南部,那里的致倦库蚊可携带西尼罗河病毒并经过冬季存活下来。尽管致倦库蚊更喜欢鸟类,但它们也经常叮咬人类,尤其是在农村地区。
此外,致倦库蚊多聚集于树上和其他高处,而埃及伊蚊多聚集在室内和低处,因此对致倦库蚊来说,在建筑物周围喷洒杀虫剂对付它们的办法可能行不通。
现阶段还没有针对寨卡的疫苗。巴西卫生部长马塞洛·卡斯特罗先前说,奥斯瓦尔多·克鲁斯基金会、布坦塔研究所等研究机构正积极与国际社会合作进行寨卡疫苗研发,研制成功预计还需要大约3年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