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周小燕, 大师歌声永留人间
2016-03-14 14:22:00 来源:武汉晚报

“生命有时种植桃李遍南北,音乐无界自成一派贯东西。”

昨天上午,在上海龙华殡仪馆,前来告别的人挤满了大厅,人手一朵红玫瑰,告别周小燕。3月4日,近现代声乐教育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之莺”的周小燕先生在上海瑞金医院逝世,享年99岁。

本报上海专电记者黄丽娟

周小燕弟子廖昌永几度哽咽

歌唱家魏松神情肃穆

歌唱家李大新(右)慰问周小燕之子(左)

人手一朵红玫瑰,告别周先生

昨天上午8点半,武汉晚报记者在龙华殡仪馆看见,告别大厅外面,已经有喜爱周小燕的群众自发排队,静静等着进大厅去和周先生告别。

在告别大厅里,屏幕上播放的纪录片,讲述的是周小燕的生平。画面里,有年轻时的她唱《长城谣》,那是她解放前的黑白影像;也有周先生70多岁时身穿红色外套在长城上唱《长城谣》的影像——“万里长城万里长”的歌声循环播放,勾起无限回忆。

灵堂布置按周先生生前的意思——一切从简。大厅中央,挂着周先生生前最爱的照片,笑盈盈地“看着”来和她告别的人们。“生命有时种植桃李遍南北,音乐无界自成一派贯东西。”这副挽联是由剧作家罗怀臻写的,挽联看似平实但内涵丰富,突出了周小燕一生最伟大的两大成就:贯穿中西歌剧、教出桃李遍地。

在追悼会现场,周小燕的家人为前来告别的人们准备的是人手一朵玫瑰花。“母亲生前最喜欢红玫瑰,她99岁去世,也寓意母亲艺术生命长青。”周小燕的儿子张本说。周小燕的弟子、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魏松也说:“红玫瑰是先生生前最喜欢的花。”

廖昌永几度哽咽,最难忘老师的批评

早上9点,周先生的得意门生、著名歌唱家廖昌永来了。“悲来何以堪?恩深如海,乐苑岂期失栋梁;此去应无憾,业垂不朽,长城起处见英灵。”——这是廖昌永送给老师的挽联。面对记者,廖昌永还没开口就情不自禁地落下泪来,他擦着眼泪摆摆手,连说两句“谢谢”就朝休息室走去。看到周先生的儿子张本和女儿张文,他再也忍不住了,大家拥抱在一起,泪如泉涌。

收拾好情绪的廖昌永,接受记者采访时两度哽咽,对老师的离去表示“非常心痛”。他说自己从1989年就跟着老师学习,但是有好多东西还没学到,“没想到她就走了,真的好想跟着老师学一辈子。”廖昌永说,所有跟着周先生学习过的人,都会被她的人格魅力和艺术魅力所折服。他最难忘记的是先生对他的批评。“1996年,我已经在国内外比赛中拿了很多奖,小有名气。有一天我要去外地演出,就去向先生告假,周先生就让我先演唱一遍要演出的曲目。”廖昌永记得,当时自己很随意地说“小地方、小演出”,周先生则严肃地对他说:“每场演出都很重要,每次上台都要对观众负责任。”1997年,廖昌永获得多明戈世界歌剧声乐大赛第一名,一回来,老师就告诉他,越是这种时候,越要谦虚。

2012年,廖昌永曾经跟随95岁高龄的周小燕回到武汉举办师生音乐会,“回到先生的家乡举办音乐会,这是她一直以来的愿望。那次演出,也算是为周先生圆梦。”

家人学生哭送先生,犹忆江边《长城谣》

早上10点半,告别仪式正式开始。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林在勇作为主持人,向大家讲述先生生平,周小燕在武汉的往事也被忆起。

1917年,周小燕出生在湖北武汉,在武汉度过了美好的童年。1935年9月,周小燕考入了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主修声乐。1937年夏季,卢沟桥事变爆发了,她回到了武汉。周小燕同好友夏之秋组织成立了武汉合唱团,在三镇的街头巷尾演唱抗战爱国歌曲,在众多被周小燕所演唱的抗日名曲中流传最广的应数《长城谣》和《歌八百壮士》。

“妈妈,我爱您,我为有您这样的母亲感到骄傲,如果人生还有来世,妈妈,我还做您的儿子!”周小燕的儿子张本在追忆母亲时忍不住哭了,“妈妈在她的百年人生中,以艺术家的形式谱写了优美的旋律,也演绎了真善美。”

张本姐弟常年住在国外,他说:“妈妈爱她的事业,也爱她的家人。不管我遇到什么样的事情,我和妈妈挂一个电话,她就会分享我的快乐,也会用她的正能量化解我心中的不快。听她述说她的学生、工作,我就觉得电话那头有我温暖的家。”

周先生几十年来帮助了无数学生,张本表示,这也与母亲在武汉时外公的教诲有关,“她感恩外公给了她一颗自由的心,让她的艺术才华充分发挥;她也感恩学生们对她的尊重,而且只要看见学音乐的好苗子,就会全力帮助他们。”

李大新张蓉回忆恩师

她很爱武汉的芝麻酱

来自武汉的李大新和张蓉,也特意赶来上海送别老师最后一程。

武汉音乐学院声乐系教师李大新,1997年至1999年在周小燕歌剧中心跟随大师学习。昨天在现场,他瞻仰恩师的遗容,几度忍不住落泪。李大新说,先生为中国声乐事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他也从先生身上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女高音歌唱家、武汉音乐学院声乐系副教授张蓉,在现场和“湖北媳妇”、周小燕的学生、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李秀英拥抱在一起,两人都眼泛泪光。“挺伤感的,我们都很幸运拥有这样一位老师。”李秀英说,周先生总是跟她说特别想回武汉,“先生教我说武汉话,还说她最爱吃的是珍珠圆子。”

张蓉说,她参加2000年首届上海国际大师班时,就受到周先生指点,后来就趁着寒暑假前往上海去周先生家里上课,“有时上课饿了就在先生家里蹭饭;周先生还将旧房的钥匙给我,说里面有钢琴,让我多练习……她的言行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知道什么是大师风范。”

让李大新和张蓉记忆犹新的是,最后一次见到周先生是2012年,“我们两人和一些朋友陪着周先生,度过了整整一个下午,晚上10点才不得不告别。她是那么风趣健谈!”两人还记得,周先生喜欢武汉的芝麻酱,医生却不让她多吃,“记得先生叫我们悄悄地帮她盛一小碟,不时偷偷尝一口,边吃还边说:真好吃,不要出卖我哦。”为了周先生的健康,大家悄悄撤走那碟芝麻酱,周先生却像个孩子似的不停地喊着:“我的芝麻酱呢……”

亲友泪别

周小燕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