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武叶通讯员李继征张光安王娟
女军医努力扮演多重角色
34岁的胡芬芳有三重身份,既是军医又是军嫂,还是一名8岁孩子的妈妈。
结婚十年,因为工作原因,胡芬芳和丈夫聚少离多。2015年3月,丈夫被派往新疆援建,所有家庭重担都压在胡芬芳肩上。考虑到她的具体情况,科室没给她排夜班,但胡芬芳觉得同事们都很辛苦,不愿被特殊照顾,主动要求值晚夜班。
胡芬芳年仅8岁的儿子成了科里的常客,晚饭和功课都在医生值班室完成,孩子常常趴在办公桌上就睡着了。看着年幼的儿子,胡芬芳时常心疼落泪。
有一个周末,胡芬芳把儿子送到辅导班,便赶去医院上班。当天科室病人有突发情况,等她忙完赶到学校,孩子们都走光了。从培训班走回家有两站路,中间要穿过好几个十字路口,想到儿子平时最怕一个人过马路,胡芬芳的心都揪了起来。慌乱中,她想起母子俩常去的一家面包店,她曾告诉儿子,“如果妈妈没能按时来接,你就在这里等妈妈”。胡芬芳一路狂奔,推开门看见儿子正坐在椅子上,眼巴巴地朝外张望,忍不住抱着孩子痛哭。
贴心大姐为病人建“随访档案”
在武警湖北总队医院,有这样一位贴心的女军医——肝病科主任宋仕玲。多年来,她带领科室7名医生,为近3000位病人建立了“病情随访档案”,坚持定期回访每一位患者。及时地“跟踪监控”,将不少隐匿病情扼杀在“摇篮”里。
3年前,52岁的王先生第一次找宋仕玲看病便查出肝硬化。此后每隔3个月,宋仕玲就会准时打电话提醒他复诊。王先生说,当时他觉得自己病情稳定,对回访这件事还有点不理解。直到一年前,宋仕玲回访发现他甲胎蛋白飙升至常人的26倍,立即将他收治入院。因为发现及时,癌细胞没有转移。
作为科主任,宋仕玲经常忙得没时间休息,忘记吃饭,但对每一个病人的回访时间,她记得比患者本人还清楚。
在宋仕玲桌上,5本200页的硬抄本上记满了病人的情况,加上计算机中的“电子档案”,她一共为330位病人建立了病情随访档案。在她的带领下,科室7位医生人人都有几本这样的本子。宋仕玲说,慢性乙肝病人的规律随访非常重要,但很多病人怕麻烦不愿意来,等出现症状再就医,往往已无力回天。
除了实时监控患者的病情,宋仕玲还做了不少暖心的小事:给不便来医院的患者寄药,并多次帮忙垫付药费;乐做患者的“心理辅导师”,解除患者的心理压力;经常从家里煲汤带过来,跟科室里的医护人员分享。
年轻护士14年献血近万毫升
2月23日上午,医院组织官兵、医务人员参加无偿献血,放射科护士周珺是其中一个。之后同事统计献血量,周珺的数据可真把大家吓坏了——9500毫升,两个成年人血量!
周珺今年36岁。2002年,她途经武胜路看到停在路边的献血车,第一次挽袖献血,从此14年来从无间断。若不是同事无意间的发现,周珺将又一次悄悄完成她习以为常的献血举动。在她眼里,这实在是太平常的一件小事。“你们不要宣传我,太多人和我一样了”。
如今,周珺每年寒暑假都要献血一次,因为这个时间段大学生放假,血液供给最紧张。调到放射科以前,周珺在急诊科工作了10年。她说,“目睹过太多抢救,你就会知道血液供给多么关键”!
母亲朱女士整理东西看到女儿的献血证,态度从担忧到支持,每次女儿去献血,她都会烧上一桌营养晚餐给女儿补身体。献血的同时,周珺还是一名骨髓捐献志愿者,“我希望能像方雅倩那样,能救人帮人,内心会有无比的成就感,可能心底有英雄主义情结吧”。(注:方雅倩,武警湖北总队医院护士。2010年4月,刚为人母的她与一名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虽然儿子只有3个月,但她毅然断奶捐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