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在政协小组会上提出:应当让“繁体字重回课堂”,繁体字中“亲有爱,爱有心”,这就给孩子们心中种下美好的种子。他提议:“应当选择50至200个最有含义的繁体字回到课本里来”。冯导此言一出,舆论界褒贬不一。而在我看来,“繁体字重回课堂”是一个很好的构想,倘若真能实施,将是我们的中学教育改革一个良好的开始。
我们提倡繁体字重回课堂,并不是说要全面恢复繁体字。国家为了扫盲,强力推行简化字,这对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播是有积极意义的,况且现在简体字已在大陆地区广泛使用,全面退回到使用复杂的繁体字也不现实。但选取那些富有人生哲理智慧、有深刻文化内涵、象形意义的典型的繁体字回到课堂,让孩子们从小就感受中国文字的形象精美和丰富内涵,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熏陶。以繁体字重回课堂为开端,进而让《论语》等中华文化经典更多地进入学校教育,帮助孩子们从对中国“文字”的解读到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进而确立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让教育成为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传授传统文化精髓的手段。让教育回归本位,让文明得以传承,让青年得以健康成长。
纵观世界,几乎每个国家都注重在学校教育中培养人文精神,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同是中国,港澳台地区的国学经典教育也从未间断。
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往往把追求分数当作第一要务,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的一概不管,致使教育日趋功利化,这也导致学生急功近利、精神世界烦躁空洞,人格发展缺失。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让一些有深刻文化内涵、富含人生哲理的繁体字重回课堂,让民族文化的精髓浸润孩子的内心,这种渗入式的教育显然比那些“假大空”的道德说教有用得多。
武汉市二中高三(2)班陈洲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