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言处方”运用成为自觉行动
本报讯(记者田巧萍)4月7日起,本报连续推出“语言处方”医生蔡常春的系列报道,社会反响热烈。昨日,武汉市卫计委党委书记朱宏斌表示,“语言处方”系列报道契合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时代命题,武汉晚报对其内涵的深入挖掘和丰富,让“语言处方”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朱宏斌表示,医学是情感的产物,“语言处方”折射出的是一种回归医学本质的人文精神。蔡常春的感人事迹生动体现了爱岗敬业的奉献品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患者至上的高尚情怀、严谨科学的职业素养、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是医学技术与人文精神完美结合的医者典范。
现代医学需要人文精神的回归。朱宏斌要求,市卫计委下一步将从四个方面在全系统深入学习、宣传、推广“语言处方”的有益做法。
迅速掀起学习热潮。以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学习讨论,促使医务工作者联系实际查问题,对照先进找差距,认真反思日常工作中的言行举止,使人文精神深入人心,渗透到各个环节、细节,覆盖整个行业。
增强医患沟通主动性。发挥好道德讲堂的教化功能,组织医患沟通方法和技能的培训,开展人文精神的演讲、展示、评选活动。将沟通成效载入医德医风诚信档案,每年在新入职人员培训中加大人文医学教学比重,把有效沟通作为医务人员工作岗位职责的基本要求,让“语言处方”的运用成为广大医务人员的自觉行动。
创新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整改医疗服务监管不到位的问题,组织以加强医患沟通为命题的主题研讨。加强医疗服务日常管理,以随机暗访、换位体验、患者调查、行风员监督等形式,确保医患沟通落到实处,不断提高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
建立医患沟通长效机制。结合医疗服务制度建设,将医患沟通的效果纳入医疗服务流程规范,作为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成为医务工作者的必备技能,推进和谐医患关系建设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