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叶军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想做霞客门徒,走遍万水千山”这样的个性签名在朋友圈里不胜枚举。看来,人人心里都有一个环游世界的梦。只是,当抵达魂牵梦系的目的地时,你是什么反应?如果你突然有恶心、失眠、抽搐、难以名状的恐惧感、自卑感、蒙羞感以及被迫害妄想症,甚至是有自杀倾向,不必惊慌,你只是患上了一种名叫“巴黎综合症”的心理病症。
到了巴黎居然想呕吐
巴黎综合症,是近年出现的一种心理疾病。
最初是日本人在法国巴黎工作或度假时发生的一种精神紊乱状态。
2004年,首先注意到这一病症是法国精神病学杂志Nervure。日本人对巴黎的热爱由来已久,巴黎人优雅的举止、精美的法国食物和路易威登箱包等奢侈品都深深吸引着日本人。
在法国,有28000名日本侨民,大多数都生活在巴黎,而每年有几百万日本人到巴黎旅游。
但上面提到的研究显示,每年估计100万日本游客中发生该病的比例为“一打”,少数受痛苦折磨者甚至被遣返日本。病症表现为恶心、失眠、抽搐、难以名状的恐惧感、自卑感、蒙羞感以及被迫害妄想症,甚至是有自杀倾向。
出现这种症状,主要是因为日本旅游者在真实的巴黎和他们想象中的浪漫之都之间存在鸿沟。心理学家埃尔夫·贝纳穆说:“当他们亲眼目睹的现实与自己脑海中原本对法国的想象发生冲突时,那些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的游客的确可能会出现某些失态举止。”
原来,日本游客想当然以为巴黎应该很干净,巴黎人应该很有礼貌、很友好。“他们心目中所期待的是老法国——充满了让加宾和阿兰德隆那样的人。”但结果恰恰相反,“在日本的商店里,顾客就是上帝,而到了巴黎,售货员们却基本上不把他们放在眼里。而你在公交车或地铁里见到的本地人也一个个显得表情严峻。”这一切将他们心中原本对法国首都美妙无比的幻想击得粉碎。
有媒体指出,巴黎人对所有不会说法语的人都不够友好,并不只是针对日本人。问题只在于日本人对西方的生活方式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他们到世界各地参观时总是一大帮人聚在一起,很少跟当地人接触,所以当真正近距离接触时,文化冲击在所难免。
梦想实现的快乐被高估
如果细加体察,类似“巴黎综合症”的不良情绪,不仅仅表现在旅游中。
在心理学中,对于未来情绪的估计被称为情感预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面临着大大小小的生活决策,从购买哪件商品、如何过周末,到找什么样的工作、与谁谈恋爱,这些决策都与情感预测有关。我们总是努力追求那些(我们认为)会带来快乐的事物,尽量回避那些(我们认为)会带来痛苦的事物。
但大量研究表明,我们的情感预测通常与实际感受之间有很大偏差。例如,对于职位升迁,研究者Gilbert等人发现大学讲师倾向于认为他们获得终身教职后会快乐,但实际获得终身教职者却没有那么快乐。与此类似,大学生通常认为和恋人分手两个月后他们会痛不欲生,但实际分手两个月的人却没有那么痛苦。不论好事还是坏事,人们都倾向于高估它们对于自己情绪的影响;即使是中彩票大奖或亲人离世这样的重大事件,它们的影响通常也没有我们估计的那么大。我们通常高估情绪体验的强度,以及高估情绪体验持续的时间。这两类偏差,在心理学中统称为影响偏差。
根据心理学上的情感预测和影响偏差理论,我们越是发自内心想去做的事情,也就是所谓梦想,比如环游世界,升迁,与梦中情人携手之类,我们对它们的情感估值更高,而出现的影响偏差可能会更大。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偏差?难道梦想成为现实后注定褪去它光芒四射的外衣吗?
心理学家认为:预测未来情绪时,我们可能遭遇共情缺口,还可能表现出过度聚焦。当现实和梦想吻合时,我们会忽视意义建构的威力。意外之喜很快会被我们解释并纳入到自我认知,导致习惯与适应。而面对消极的事件时,我们又会低估自己的恢复能力。
如果情感历练丰富,视野开阔,对应对积极和消极事件都有心理准备,就可以有效降低影响偏差的刻度。
不过话又说回来,研究者Wilson和Gilbert认为影响偏差的存在也是有意义的。对梦想实现时快乐的高估会使得我们更有动力去追求那些美好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