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陶醉。
这次武汉园博园之行很有成效,拍了1000多张照片,感觉还没照够。现场拍摄花了一天半的时间,第一天拍时下了小雨,感觉不一样。要是有机会,我还想利用晴天,在明媚的阳光下,拍出更多不一样的画面。
从筹建到在垃圾填埋场上建成一座城市生态园林,武汉园博园仅用了3年。废物利用、垃圾场上建造美丽园林,让我印象最深刻,感觉挺震撼的。
我的拍摄重点是尽量抓拍人,追逐在园子里面逛的游人,做到景中有人、人景融合,聚焦他们享受游园乐趣的瞬间。在现场,10位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女性,牵着手围坐在绿草地上,脸上洋溢着美丽的笑容,感觉她们特别开心,整个造型就像一朵盛开的花。
《人民日报》有一个“大美中国·生态版”的专题,着重表现中国的环境、生态变化。我也想从这个角度来报道武汉园博园,展现武汉园博带来的环境、生态和人的变化,为老百姓创造美丽生活。
园区内的废物利用挺有意思,大轮胎上涂油漆,大钢筋做桥梁,还有一些大水泥板……这些设计都很有创意,具有现代时尚感。让我特别喜欢的天津园,运用圆形PVC管设计勾勒出海河印象,造型独特。我用大光圈拍出来的人、景,营造出时隐时现的感觉。北京园的廊子、亭台楼阁建得富丽堂皇,做出了皇城根的感觉。湖北园特别大,有荆楚文化特色。
第九届北京园博会的园区建在郊外,第十届武汉园博会选择将园区建在城内、三环线边上,感觉挺实用的,给老百姓创造了一个绿色、生态的生活环境,让市民近距离感受游园的便利和乐趣,这很有意义。拍摄期间,我碰到一位老人带着孙女进来逛园子,他们走那么多路都不觉得累,这说明身边环境的改善,让老百姓很享受。
园博园的配套设施也建得不错。“汉口里”展现了老汉口的地域、民俗、饮食文化,这条街很有特色,有吃的、有玩的,未来将培养更多的人气。
第十届武汉园博会虽然闭幕了,但园博园作为城市公共设施,却永久留存了下来。这么好的设施服务于群众,让老百姓受益更大,这是城市治理和生态发展的巨大福利。记者谭德磊采访整理
富丽堂皇。
现任:《人民日报》摄影部主任记者。
作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人民日报资深摄影记者,参加了中央多项大型政治活动的报道,以及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活动的全程报道。
作为女性摄影记者,多年来,始终关注青少年、共青团、妇女和留守儿童方面的报道,从云南、贵州的边远山区,到新疆、西藏、内蒙等地的少数民族地区,用手中的相机记录和报道了这些普通人的生活和学习,足迹走过祖国的大江南北。
曾获得汶川地震首都女优秀记者奖、上海世博会优秀记者以及连续几年获得共青团、志愿者宣传优秀作品奖。
李维娜简介
美若鲜花。
刚柔之美。
美的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