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岸线优化 老码头渐行渐远 因码头而兴的城市拼搏精神将薪火相传
2019-02-22 01:37:03 来源:汉网

长江日报融媒体2月21日讯(记者王震 李芳)“长江大保护、武汉再行动”,20日上午,武汉市人民政府正式实施武汉长江和汉江核心区港口码头岸线资源优化调整,拆除武汉港务集团汉口港埠分公司武北码头。这些承载着武汉悠久历史的老码头将渐行渐远,让不少市民和专家感慨不已,他们期盼:在新时代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阅尽沧桑的老码头能浴火重生,它们所孕育和沉淀下来的文化精髓能薪火相传,再创辉煌。

水运码头兴起货到汉口活

1906-1907年汉口太古公司正面临江之景 江汉关博物馆 供图

汉口的发展,起初主要依靠汉水的水运。江汉大学城市研究中心教授涂文学介绍,首先是修建在沿汉水入江岸的水码头。

最早的水码头,如今可考的是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 年)的天宝巷等码头。后陆续修建了杨家河、老水巷、兴茂巷、彭家巷、大硚口、小硚口、大王庙、五显庙、沈家庙、关圣祠、鸡窝巷、接驾嘴、龙王庙、鲍家巷、新码头、流通巷等码头。这些早期的码头,都是沿汉水自上而下逐步修建的。

很快汉水流域已不能满足商业需求,汉口成为中部地区集散商货的重要码头。据史料记载,当时汉水两岸泊船通常在二万五千艘上下,以致有诗人赞道“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霄明”,呈现出货到汉口活的盛景。

随着商业的逐渐繁盛,汉口镇由汉水沿岸扩向长江沿岸,顺长江也次第修建起码头。到道光三十年(1850 年),汉口著名的有八大码头:艾家嘴、关圣祠、五圣庙、老官庙、接驾嘴、大码头、四官殿和花楼。叶调元《汉口竹枝词》描绘这一时期的汉口是“廿里长街八码头,陆多车轿水多舟”的商业闹市。到同治七年(1868 年),汉口汉水沿岸到龙王庙有码头 35个,长江沿岸从龙王庙到江汉关,有 16 个。

有一些码头随着商业市场的专业化逐步成为专用码头。如接驾嘴码头为炭薪市场码头。龙王庙码头、小新巷码头,周围水果行集中,为水果码头。宝庆码头因附近有几家大米店,主要搬运大米。永宁巷、五彩巷、石码头,因为这一带有8家大粮行,码头主要搬运由荆门、天门、襄樊等地运来的粮食。

上世纪初停在汉口码头的轮船 江汉关博物馆供图

流通巷码头起坡的货物多是大宗的食油和皮油。大水巷码头主要搬运老河口、汉川、天门、沔阳来的棉花。肖家巷大码头运芦柴、小码头运江西瓷器。沈家庙码头靠药帮巷,那一带是各地商帮药材行栈号店集中的大市场,主要起坡中药材。稍远一点的,汉阳鹦鹉洲,是竹木专业市场码头。

那时汉江、长江沿岸的“划子”(即小船),比现在的大饭店门口排队的的士还要密。插队抢客,是常有的事。水上交通非常发达。汉水改道后100多年,汉口非常繁荣。

19世纪60年代,汉口开埠,武汉码头的发展进入“大江经济时代”。随着租界建立和长江近代轮船运输的日益发展,临长江沿岸开始相继拓建一批近代轮运码头。兴旺发达的港口码头使得武汉成为近代中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之一。至1910年,汉口有大小洋码头74个。到 1926 年,大大小小洋码头有 87 个,从江汉关一直延伸到丹水池、谌家矶一带。

20世纪初,随着汉口民族工业的发展,硚口以上的汉水边由民营企业修建了一些专用码头,至1928年,有这样的专用码头25个,一直延伸到皇经堂、古茶庵一带。这些水码头都是土码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武汉有水码头243个,陆码头220个,码头工人5万左右。

在上个世纪之交,武汉人很“牛”:汉阳铁厂亚洲第一,内河航运全国第二,中国四大金融中心居第二把交椅……武汉人“望上海而小天下”,眼里只有上海。到新中国成立时,武汉三镇人口已经超过百万人,成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武汉码头的航运依然繁盛。进入90年代后,随着陆路、航空的迅猛发展,长江航运业“风光不再”。

汉口开埠后成为“东方茶港”

武汉港口资料图片  记者 苗剑 摄

在中国的历史上,先后出现过三条有名的茶叶之路,而其中以“东方茶港”汉口为起点的万里茶道最为辉煌。

武汉自古茶盛。1861年,汉口开埠,九州之茶汇聚,茶商茶帮云集,茶厂洋行林立。茶叶出口逐年递增,高达全国九成余,遂得中国砖茶之都、东方茶港之美誉。中俄万里茶道,汉口时为起点,借道汉水北上,过河南,进山西,越大漠,至中俄边境恰克图,继而莫斯科,圣彼得堡,贯通亚欧,堪与丝绸之路媲美。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袁北星研究员说,蛛网般的长江水系成为茶叶运输的最佳商路,汉口开埠后,中国出口的茶叶垄断了世界茶叶市场的86%,而由汉口输出的茶叶就占了国内茶叶出口量的60%,运茶船源源不断地出入汉口港,汉口被欧洲人誉为“茶叶港”和世界茶叶贸易之都。

老码头的文化精髓应薪火相传

今年66岁的民俗专家刘谦定从小生活在武汉,聊起武汉码头往事,他记忆犹新。“小时候,武汉各大码头甚是气派,四方商客、挑夫走卒摩肩接踵,上下货物川流不息,繁华得很。来到清晨的汉口码头,会听到提着小篮子、小木桶卖吃的叫卖声:‘油条面窝、欢喜砣,麻花’。边卖边唱,哄小孩似的吆喝:‘洋糖发糕,吃了不长包。’码头的搬运工人装卸货物时喊的号子声最好听。喝哟、喝哟、嘿嘿嘿,各哼各调。听说不同的搬运工们会喊不同的号声,内行人光听声音就知道他们在干什么。半夜起来,也能听见很远的地方传来火车汽笛声和洋船鸣笛声。”

如今伴随着陆路交通和城市的发展,水运繁华的景象已经成为年老一辈人的记忆,一去不复返。

长江大保护被提上国家战略以后,码头的功能和命运又迎来新的生机。刘谦定亲见有着160多年历史的武青堤,被打造成为整个长江岸线上的首个生态缓坡公园。几年前,这里还被30多座砂场和码头占据着,没有路灯,滩涂杂乱,只有载着沙石的大货车往来飞驰,是个没人敢来的“荒滩子”。现在绿道、健身设施、人文景观一应俱全,成了老百姓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20日,武汉港务集团汉口港埠分公司武北码头被切割拖走 记者苗剑 摄

“我建议,这次武汉港口码头岸线资源优化调整中要考虑如何保护传承老码头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因为它们是这座城市成长的见证。”刘谦定说,老码头孕育的能吃苦、敢拼搏的文化因子已经渗透进武汉人的血液里,不会因老码头退出历史舞台而消失。

“武汉是一座浮在水上的大都市,犹如一艘浮在水上的巨轮,而我,只是一个拉着纤绳的小小的纤夫。”武汉作家董宏猷多次在采访中说过这句话,他认为,码头成就了武汉的城市品性。

董宏猷曾在杂志上发表过《武汉的码头文化》一文。他说,谈一个地方的文化特征是和地域条件分不开的。由于武汉水路特别发达,它成了一个码头聚集的地方,有船运有客运,是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码头最主要的功能就是集散和交流,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物流,当然还有文化的集散和交流,风俗的集散和交流。

武汉居中国之中,并且是能辐射到各地的交通枢纽,因此武汉具有开放的意识和包容的胸襟,它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气概,还有敢为人先的精神,这是武汉码头孕育出的非常优秀的文化特点之一。

20日,武汉港务集团汉口港埠分公司武北码头被切割拖走 记者苗剑 摄

其次,码头商品流动快的基本特征,反映在武汉市民身上就是一种变革,趋新的意识,而在困难面前出奇的坚强,在重压之下更有爆发力本来就是码头精神文化的应有之意。

湖北省社科院科研处处长袁北星研究员曾经专门做过武汉码头变迁的课题。她介绍,武汉傍水临江,兼江汉之利,码头因此在城市发展历程中成为重要角色。武汉码头的容量与通达,彰显了“和而不同”与“不同而和”的文化个性,形成了开放、包容、灵变、趋新的文化特征。

武汉码头兴衰沉浮,仍深刻影响城市经济发展和文化变迁。有形码头虽渐行渐远,它所承载的奋发、进取、开放、拓新的文化精髓应薪火相传。

今天,阅尽沧桑巨变的码头,告别昔日喧嚣而谢幕,又在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浴火重生。依托武汉港打造“江汉朝宗”文化旅游景区,阳逻港打造长江内河首家绿色港口示范码头,长江核心区百余码头的拆除、迁移、集并整合,等等,华丽变身后的城市滨江生态景观、洁净优美的长江主轴岸线将为长江增添一道道秀丽风景。

江水奔流不息,岁月荏苒不留,码头旧貌新颜,这是武汉人的共同回忆,更是武汉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美好未来。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