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你的
光阴故事
郭美汐
当有天我要与黄埔有一次正式的约会时,才发现,我对它的了解少之又少。
打开地图,我看见,119.42平方公里的黄埔如一条将欲腾飞的神龙,盘踞在广州区的版图上。这时,我似乎听见有声音在向我召唤:来吧,来吧,来听听我与世界对话的光阴故事……
黄埔与世界的对话从哪里开始呢?
伫立在珠江边南海神庙高大的牌坊前,牌坊上书的“海不扬波”四个大字让我感受到世界海上丝路的千年繁盛。
牌坊的对面,是已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扶胥港古码头。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到了隋唐时期达到了鼎盛阶段。从广州起航,远达波斯、红海,到东非沿岸的海上丝路远航路线,就是史载的“广州通海夷道”。出海航船或来自远方的航船,都须经过坐落在南海神庙的这个古码头,均要停下来上庙祭祀,以祈求航路平安顺利。于是,神庙附近的扶胥镇便商旅云集,民间庙会交易频繁。南海神庙的兴旺,成为广州海上贸易繁荣的历史见证。
在这样的繁盛下,有着千年历史,传播和展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波罗诞庙会,能一代代延续至今也就不足为奇了。广州民间俗语有云“第一游波罗、第二娶老婆”,可见波罗诞庙会影响之大。由此衍生的广绣、珠绣、剪纸、乞巧等非遗作品更是走向了世界。
那个上午,神庙仪门东廊下,我看见暖暖的阳光透过古老的木棉树,洒在凝神静气、银针轻舞的绣娘身上,银针带着丝线穿过丝绸的那一刻,仿佛将千年的繁华牵引至今。
在南海神庙的前右方有个小山岗,山岗上有一凉亭,名“浴日亭”。乃元朝“羊城八景”中第一景“扶胥浴日”,历代骚人墨客到此观景留墨。宋朝大诗人苏东坡途经广州,在此观“扶胥浴日”时诗兴大发,写下《南海浴日亭》:剑气峥嵘夜插天,瑞光明灭到黄湾。坐看旸谷浮金晕,遥想钱塘涌雪山。已觉苍凉苏病骨,更烦沆瀣洗衰颜。忽惊鸟动行人起,飞上千峰紫翠间。
黄埔不仅经历了繁华盛世,也经历了战火硝烟。
踏上珠江上的江心岛——长洲岛,不是因为岛上中国最早的外资企业柯拜船坞,也不是世界最古老的宗教遗迹之一巴斯楼,而是国共合作的第一次历史见证黄埔军校旧址。这里是1924年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创办的一所新型的陆军军官学校。
徜徉在四四方方的军校旧址,一张张整齐的课桌,一床床方正的棉被,一幅幅泛黄的老照片,都仿佛在为我细述着曾经的峥嵘岁月。我感受着当年在战乱时期,无数热血青年弃笔从戎,为国家的存亡投身到大革命的洪流中。
1924—1925年,黄埔军校师生先后参加了平定商团叛乱,两次东征,讨伐军阀陈炯明,平定滇桂杨希闵、刘震寰军阀叛乱,前仆后继,屡建奇勋。长洲岛万松岭的东征阵亡烈士墓,就安葬着各次战役中为国捐躯的师生。
从扶胥港古码头到长洲岛,从长洲岛到广州开发区,在智能机器人公司,我看到两只机器醒狮随着《男儿当自强》的音乐欢快舞蹈,几百平方米的车间里,机器人在精细地切割、电焊;在全国最大第三方医学检测中心,我听到带领我们参观一间间实验室的科学家,为我们娓娓道来医学检测创新知识……不知不觉,我的脚步从久远的历史跨越到今天。
夜游珠江,一幢幢高楼、一盏盏霓虹倒映在珠江水面,与满天星辰遥相呼应。我想到地图上的那条神龙,它从历史中走来,历经繁华、走过硝烟,蓄精养锐,等待腾飞的那一瞬间。
当我把一张张彰显着黄埔古韵新风的明信片,从绿色的邮筒寄发到五湖四海的朋友手中时,我在心中呼唤,来吧,朋友,我在这儿等你。